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安思远的成功对国内藏家有什么启示?

陈宇强

2015年03月31日09:35    来源:信息时报    手机看新闻

为了让观众领略到安思远的收藏,佳士得按照安思远公寓原来的面貌重新布置,还原安思远的生活场景。

  为了让观众领略到安思远的收藏,佳士得按照安思远公寓原来的面貌重新布置,还原安思远的生活场景。

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创西藏雕塑拍卖的世界纪录,将“西藏十一/十二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收入囊中。

  刘益谦以486.9万美元,创西藏雕塑拍卖的世界纪录,将“西藏十一/十二世纪铜瑜伽士坐像”收入囊中。

  日前,纽约佳士得举办了“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系列拍卖活动,吸引了许多国内藏家。甚至有的藏家表示,去年得知佳士得即将举办安思远藏品拍卖会的时候,当即买下飞往佳士得的机票。从拍卖会现场的图片可以看见,场内的华人藏家占据很大比重。

  仅在3月17日晚间举行的首场拍卖,就以百分之一百的成交率取得6110.75万美元的成绩,刷新了四项世界拍卖纪录。六场现场拍卖系列成交总额超过1.3亿美元,其中中国藏家表现活跃。

  在国内艺术市场并不活跃的情况下,为何国内藏家对安思远专场表示出这么大的热情?被誉为“中国古董教父”、“明代之王”的安思远,其收藏经历对国内藏家有哪些启发?更重要的是,当代收藏市场兴起以来,未能出现可与王世襄、张伯驹等老一辈大藏家相比的大藏家,这些问题都可以置放于“锦瑟华年—安思远私人珍藏”这样的背景下,引发我们的思考。

  为何国内藏家热情追捧安思远?

  安思远系列专场几乎成为国内藏家的PK。根据一些现场人士的描述,从3月17日到21日几日时间,举办地点附近满是中国面孔,咖啡厅内坐满中国藏家,眼睛所见均为中国人,听到的都是汉语。若不是服务员的美国面孔和楼外插的美国国旗,几有置身国内的错觉。

  纽约益美国际有限公司总经理曾美芳用“疯狂”来形容中国买家竞拍状况,她表示,“参加竞拍的十有八九都是中国人”。从拍卖成交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拍品都被华人藏家获得。据佳士得的统计结果,在前三场拍卖中,成交价排名前十的拍品有接近八成的得主是华人藏家,而且不少拍品在华人买家的追捧下,都以超过估价多倍的价格成交。

  为何国内藏家对安思远的藏品如此青睐?记者就此问题专访了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何文发。

  何文发认为安思远的珍藏受到国内藏家如此大的关注、如此大力地追捧属非常正常,也是可以预见的。“这首先由安思远的实力和名气决定的,安思远在东方艺术板块的收藏世界闻名,被称为中国古董教父。安思远的藏品平时又难以见到,这次佳士得把他的藏品成系列的拿出来拍卖,是很难得的机会,国内的藏家都想见识见识这位世界级的大藏家的藏品。所以会有那么多藏家前往纽约佳士得。”

  何文发说:“安思远的藏品,具有真、精、稀三个特点,所以国内藏家才会那么热情地竞拍。安思远的眼光很毒辣,所以他挑选的藏品价值很高。对于藏家而言,能够获得安思远的一件藏品,是非常光荣的,能提高自己的收藏品味和地位。而且这样的收藏属于流传有序,有据可查。就像书画作品的上款,一般而言有上款的作品会比市场价低百分之三十。但是如果上款表明曾被某大藏家、大人物收藏过,这件作品反而会比市场价高百分之三十。”

  是否预示着国内艺术市场在回暖?

  国内藏家齐赴纽约,并纷纷有大手笔,何文发并不认为这标志着艺术市场在回暖。“艺术市场的调整会持续下去,这种调整是相对投资者和本身价值不高的庸品而言的。投资者和真正的藏家不同,投资者需要有持续的回报,一旦在艺术市场的收益缩减或达不到预期,他们就会退场。在原本的艺术市场热潮中,价值不高的庸品价格被抬高,当市场慢慢回落,投资者和炒家相继离场,留下的都是懂行的藏家,庸品就不可能再卖高价,有眼光的藏家也看不上庸品。”

  何文发认为,安思远之所以能吸引这么多国内藏家,还是基于其藏品的价值。他说:“真正的精品,无论艺术市场是什么情况,都能得到藏家的青睐。好的作品,藏家甚至会以高过现时市场价的价格来买,因为他看中的不是作品目前的价格,没有想着转手能赚多少钱,他看重的是以后的价值。”

  “其实我们经常提到一句话,宁可买贵,也不买错。买贵了的东西,它只是略高于目前的市场价格,但从长远来看,依旧能够达到甚至超出预期价格。买错的东西,虽然一时觉得很便宜,但是十年二十年过去,它的价格反而还达不到当初买入的价格。”何文发强调说。

  三十年的空白期,导致国内收藏断代

  随着王世襄、启功、张伯驹等老一辈大收藏家的仙去,国内能获得广泛认可的大藏家屈指可数。安思远珍藏系列拍卖的成功,再一次让我们意识到大藏家的魅力。有一种声音很值得注意,就是说国内的藏家已成为国外藏家的“接盘侠”,国外藏家用低价将艺术品买入,高价位卖给中国藏家。国际市场实际上操纵权在国外藏家手中,中国藏家尚达不到平等对话的时候。

  关于这个观点,我们必须承认国外艺术品收藏先行起步的优势,进入市场越晚,越受先入者的影响,在任何一个市场都是如此。大藏家的出现,需要眼光,能提前发现市场。但是这种大藏家的培育,同时也需要时间和环境。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国内才慢慢重新恢复收藏,这也许是国内目前还无大藏家的原因之一。当中的空白期,让八十年代的先行者们走了很多弯路,没有前人的指引和整体收藏文化的潜移默化,每个人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安思远的成长同样离不开他的老师庞耐的引导,同时还有当时美国兴起的古董业整体氛围的影响。

  上世纪八十年代收藏业的新入者,很多受家庭影响,家中文化氛围好,在父辈或祖辈收藏的影响下,在恢复收藏的时候,跃跃欲试成为新的藏家。《中国书画投资指南》的作者齐建秋曾在书中透露,家中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书画收藏比一般人了解得更早,比一般人更早意识到收藏的价值。

  但是对于当时收藏者来说,并非都如此幸运。何文发就说自己想收藏的时候,没有任何资料可以查询。“当时可能书画的书有出过,但是玉器等杂项的书已经很多年没有出了,只能自己去探索。”

  更重要的是,三十年的空白期让新成长起的藏家与老藏家之间失去了脉脉相传的联系。新的一代几乎是另起炉灶,在新的土地上建筑自己的事业。与西方藏家的交锋,三十年的空白便是劣势所在的根源。如今从八十年代起步的新藏家们已经是收藏界的中流砥柱,但由于进入时间太晚,不断为此付出代价。

下一页
(责编:张卉、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