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2014年两会能为中国艺术带来什么【5】

2014年03月28日08:22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手机看新闻

  蔺道军:让艺术“活”起来

  (蔺道军,书画批评家、收藏家、策展人,北京东方智略签约专家,艺术品投资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MBA 校外导师,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艺术品研究与投资委员会理事长。)

  近些年,因为去各地讲课的频率日渐增多,我也得以到全国各地去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体验不同的人文气韵。可惜,有一个现象让我很痛心:很多文化在地方上都“死”去了。一些人文故居、历史遗迹只是放在那里的“尸体”。挂着个“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孤零零地站在繁华闹市,却门可罗雀。甚至有些地方已经成为了废墟,没有人去维护,更没有人去瞻仰古迹、缅怀历史。

  我认为很多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故居之所以破烂不堪,面临倒塌,肯定与文保单位保护不力有关,可是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明留给我们的历史古迹太多,如果单纯依靠某一部门的保护显然是不够的,有些可居住、可利用的故居完全可以和当代群众的文化做好对接,形成好的地标作品。

  对房屋最好的维修就是让人居住。比如陕西一些有特色的历史故居就允许村落的居民居住在古居里,古建筑里有了人,人就成了民族文化的载体,古文明也重新焕发了活力。而且人们通过旅游、展览等经营手段反哺故居,进行管理甚至免费开放。于是,古建筑和居民互相补充、良性循环,当地的人文环境、历史传承都能获得双赢。

  与人文故居遭到冷落相对的是一些名胜“复制品”的繁荣。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我们依旧屡见不鲜了:江宁织造府原址复建,吴良镛设计,投资7亿;西安380亿打造“新阿房宫”;河南开封“举债千亿造新城”……火热的局面不外乎是希望通过对名胜古迹的拷贝,带来旅游业的发展和政绩的辉煌一笔。可惜,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功利性的单纯复制行为是毫无意义,甚至是可耻的。

  名胜古迹经过时代的沉淀,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文化等方面曾取得的骄人成绩,有利于抚今追昔,被后人瞻仰,研究。但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复建”只能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即使在外貌上相似甚至相同,但文物所具有的古老气韵、丰富的内涵文化却是仿制品怎样也达不到的高度。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眼下全国各地比赛似的建博物馆、美术馆。可是场馆经常是“大而空”,这种现象媒体已经有了一些统计数据,可是挡不住这股热潮势如破竹啊。其原因我们暂且不追究,需要提醒的是,文化场馆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面积大、耗资多都不是亮点,游客多、影响大才是重点。譬如电影的拍摄,名导演、名演员的豪华阵容都不能说明问题,票房的多少才是真正的参考值。可现在,我们似乎有点“舍本逐末”,对遗存的古迹不积极保护,却攀比着仿建古城、建造博物馆、美术馆。城市建设中应有的人文关怀遭到挤压,叫嚷着精神文明发展,却端上来一盘粗制滥造的仿制品。这种畸形态势必须得到遏制。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张卉、鲁婧)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