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使工笔画被误读--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功利主义使工笔画被误读

王 鹏

2013年07月05日14:17    来源:人民网-艺术收藏频道    手机看新闻

相关链接:工笔画盛行造就大批画匠

近年来,全国大型美展上工笔画扎堆出现颇受关注。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工笔画占了半壁江山,此后中国美协平台每年至少举办一个专门工笔画展,笔者注意到,2011年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中,有印象的写意画作品不出20件,其余百余件几乎都是工笔形式。虽然有评论认为这是工笔画复兴的可喜迹象,但也受到许多人的诟病,工笔画的品质和社会影响受到质疑,更有评论者指出“工笔画造就大批画匠”。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局面绝非偶然。首先官方主流展览往往倾向采用相对保守的艺术样式。

比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的双年展模式,但是主打架上绘画和雕塑,而不是国际流行的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也是这个原因。工笔画,既有久远的文化积淀,又存在一定出新的可能性,是一种相对折衷保守的艺术样式。

其次,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贴近现实生活,长于表现人们审美好尚的工笔画再次受到垂青。工笔画细丽严整的画风,适应了人们重视现实生活享受、追求赏心悦目的感官满足的要求。所以这一时期至今的工笔画有三个表现:1、为美而美,2、突出新材料和质感,3、出现大量表现私密空间和私密感受的取材。与此相比,长于抒发“出世”情怀的水墨写意,其相对单调的视觉样式较难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因此,进入新时期以来,水墨领域只有“新文人画”和“实验水墨”有一定影响和规模。

最后工笔画评价标准相对统一。写意的评价标准不好掌握,同一件作品有人可以评价是大师水平,也有人说成胡乱画。强调传统笔墨的可能会被认为创新不多,而比较花哨的新样式则有可能被认为是没有传统或缺乏基本功,评价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较难办。反观工笔画,因为大篇幅精工制作至少能体现画家控制画面的能力,通俗点说就是“有底子”、“费功夫”,最不济也能赚个同情票。同时,相对写实的风格也容易贴上“表现现实”的标签。因此我们看现在的大展,入选的写意画也大都是制作痕迹很重,甚至不好划定工笔写意的界限。其实大部分的中国画展评委画写意出身的多,但选出的作品却是成批的工笔,确实是个有意思的现象。

上述三点,不难理解美展上工笔画扎堆的原因,数量大不等于质量好,也不等于影响好。其实近年来工笔画的创作也出现令人担忧的状况:唯“技”是图,唯“细”是图,太重制作,题材重复,格调浅俗,既缺少艺术应有的人文关怀和创造性视角,又缺少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品质和精神气质。君不见,一个大展的工笔画“美女如云”、“花繁叶茂”,看着既有像油画、版画,又像水彩、插画,甚至像国外某种艺术图示,就是不像中国画。院校学生或从业者把几个月“拼”出的一张工笔当作入选大展的敲门砖,与其说是工笔画繁荣,毋宁说是画者追求入美展、入美协,继而进入市场获取声名,这实为功利化操作。

笔者理解有人发出“工笔画造就大批画匠”的感叹,尽管这种说法不合逻辑,因为这就如同说“画写意画就必定造就大批大师”一样不合理。画匠的形成不因他从事什么画种而定,写意画的应酬低劣之作也充斥市面,怪不到工笔画本身。然而,工笔画=画匠,这两个词在现今紧密联系,恐怕也是事实。

笔者认为,工笔画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架上绘画在林林总总新型艺术样式冲击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迷茫现状,也是文化艺术在浮躁的风气下,在过分重“利”的社会导向下面临的困惑和尴尬。急功近利使工笔画的格调画品、艺术性越来越低。不安下心,平心静气,淡泊名利,创作不出来好艺术,但那样的话,画家的生存问题又摆在面前。在拍卖价成为艺术价值风向标的今天,工笔画家凭什么淡定?而现实是制作工笔画对时间和艺术家精力心血的高要求,使得工笔画不可能短期投入市场便会取得高收益,因此工笔画的商业运作也是个致命伤。

敢问路在何方?笔者思考:首先在态度方面,要承认传统架上绘画和工笔画的“小众”地位,迎来“大繁荣”那是虚无缥缈(表面的除外),选择了工笔画等于选择了寂寞,自有深入发展的空间。

在创作方面,深入表现生活,深入研究传统。深入生活不是到老少边穷地区写生那么简单,生活就是我们所在的社会,是身边发生的一切,艺术家作为社会人,要表达态度,要抒发情感,要有自己的价值取向,要选择深刻而独特的视角,这一点应该向现当代许多实验艺术学习。而传统则是我们的个性,深入研习传统不是口号,更不是沽名钓誉的幌子,而是要切实汲取智慧,寻找到工笔画独特的气质,这样创作的作品才有在其他艺术样式面前的独立性。

在市场方面,在国内没有形成按质论价的规范市场环境下,单独探讨工笔画市场意义不大。工笔画的“大众”市场潜力不小,不以收藏增值为目的,单就满足社会大众日常文化需要的购买。高端市场个人认为可以参考国内写实油画的运作模式。当然,这一切的前提必须是工笔画本身要有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画家出现,这才是一个画科能够持久的根本。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师,工笔画家,中国美协会员,)

 

(责编:赫英海、鲁婧)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