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全国性的国画大展,从入选到评奖,拼杀最为激烈的莫过于工笔画。传统的大写意和小写意基本上退居二线,真正有内容又有创意的大写意和小写意难以寻觅,而工笔画却一枝独秀,成为奇葩!我以为,工笔画有很强的局限性,大行其道不是什么好事。为何工笔画在当下可以如此火爆呢?
第一,工笔画对于书法线条以及用墨的功夫要求较低。中国古代绘画以书法为筑基,可以说书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工笔画对书法线条的要求较低,目前大量的工笔画家书法线条无法登堂入室,还是停留在颜色弥补线条的阶段。连很多刚刚走出院校大门的、书法能力偏弱的艺术生,受流行风气的影响,也狂热地投入工笔画的制作。
书画本一体,没有书法功底画不好水墨画。赵孟頫是如何学会绘画的,老师是谁,目前没有确切答案。我觉得赵孟頫的绘画老师就是魏晋的书帖,他大量临摹魏晋书帖,线条的知觉和线条的修养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绘画自然手到擒来。吴昌硕、黄宾虹也是典范。
第二,工笔画契合了市场的刚性需求。当前中国的艺术审美还停留在像与不像之间,读者对于工笔画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写意画,收藏者的审美也停留在对技术的盲目崇拜上,这些收藏者的审美品位给了绘画者利益追逐的目标,但金钱也可以摧毁任何一位以它为目标的艺术家。
第三,工笔画从事者基本上是年轻画家。当然,中年的画家也大量涌入工笔,老年的艺术家只能望“工”兴叹。年轻艺术家精力旺盛,对于大型的工笔画创作可以耗得起。而中年的艺术家在艺术水平和修养上渐渐成熟,他们知道在工笔画中如何偷懒,如何让作品迎合评委的口味,这也造成了工笔画的从业者剧增,质量却未见得好。
第四,工笔画可以快速实现“功成名就”。那些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是艺术圈的弱势群体。可是,他们需要在艺术圈中谋生、立足,要战胜那些“高富帅”,最快的办法莫过于画工笔画。所以这些大学毕业生成为了工笔画的新兴力量。我身边有个这样的朋友,他很年轻,画画也非常努力,每天呆在画室里面画工笔人物,几年之间,拿回一大堆证书,钱也赚了不少。每一年各大美院毕业作品展中的工笔画数量都不低。这是一个美术课题,有心人可以拿去研究研究。
工笔画盛行造就了一大批的画匠,造就了一大批流水线工人,而真正意义上的工笔画大师却迟迟没有出现。工笔画弄不好会限制一个人对于画面灵气的抒发,而画画需要的往往就是保全那份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