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们的“不良嗜好”--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收藏家们的“不良嗜好”

2013年07月05日14:1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他们似乎对什么都不关心,也不尊重任何东西。他们既不关注女人,也不关注商店的橱窗展示。他们像沉浸在自己的梦中那样地匆匆走过,口袋空空,目光呆滞。人们就要纳闷这其实是一些什么样的巴黎人了。这些人是(精神上的)百万富翁。他们是收藏家,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激情的人”。

  以上这段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对收藏家的一段描述,而在现实生活中,收藏家给人的感觉也大多是个性鲜明,各有各的“另类”。近日,有藏友在盛世收藏论坛发表文章,列举了收藏家们的一些“不良嗜好”--

残破,美得令人窒息

  艺术青年对断臂维纳斯的礼赞,几乎发生在收藏圈儿的角角落落,残砖、碎瓦、瓷片、破纸,当然,还有斑斑驳驳的铜和缺胳膊断腿儿的雕像。

  某次逛古玩城,被个玩儿玉的兄弟拉进屋儿看宝,是几件新搞来的石像残件,其中一尊连头都没有了,但确实很美,美得令人窒息,膜拜感油然而生。兄弟仰天长叹:“美啊!”正巧进来一人,看看无头尊者,看看我俩,默不作声地走开了。细想来,在残破面前,总会觉得特别舒坦,也和许多人探讨过这种“舒坦”,主要可归结为二:一是因为那是阅历,就像我们常说“一张满是包浆的脸”,沧桑感于人是一种魅力,于物亦然。二则因为,那是存活,将人与物放入历史时空,一切都那么脆弱,而历经百年、千年存留至今的古物,带着伤痕,依旧存在,这种宏大,令人心安。

病变,历劫成道之典范

  去年一次保利大拍预展,我正对着湘妃竹做的小立柜赞叹不已,旁边一玩儿新工的朋友打趣道:“从沉香到湘妃,始作俑者都是细菌,审美基础都是病态。”这话咀嚼再三,发觉还真有些道理!

  朽木沉香,历劫成道,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也成为其珍贵性的重要依据。与檀香不同,沉香严格说来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香树“结”出、混合了油脂和木质的固态凝聚物。或因树木倒伏、分解,慢慢成香;或因刀斧斫砍、蛇虫动物啮蚀等外力引起较深伤口,香树渗出树脂以作自我防护,从而结香。这个过程,被善于感发的古人演绎为一种生命的暗喻:遇伤生香,化腐朽为神奇,正是修行者的写照。于是,沉香在包括佛教、基督教在内的世界几大宗教中都有了重要地位,也常常在一些讲道中被拿来当作榜样。

盘玩,耳鬓厮磨成就感

  盘东西,对收藏圈的人是一等一的大事;对圈外人,则是头号吐槽点。不知多少次,同桌吃饭的人拿出东西就往脸上招呼,这时只要观察周遭人的反应,立马分辨出谁是哪个圈子的。曾有圈外朋友认真试图和我探讨怎么会有这么“脏”的癖好,我冥思苦想之后回复:“要不你盘盘试试吧,盘过就知道了。”对此,圈里人也大多颇具娱乐精神,索性以流氓话自嘲,听过最经典的描述为“耳鬓厮磨之后的欲罢不能”。但其实,这背后有一个至情至性的正经理由:付出与回报。“东西比人靠谱儿,只要你认真对它,它一定会认真回报你。”这是一位老藏家简简单单的“心得”,有些悲,却很是实在。

  人与物相处,成就感远远超过了人与人的相处,耐心、尽心、尽力、花费半年甚至几年,将一块灰头土脸的物件儿盘得油光锃亮,俨然赋予了它新的生命,而这生命,乃是自己一手成就。

美学,一场游戏一场空

  “因为热爱,所以变态。”古物爱好者的种种“恶趣味”,或许站在美学高度更能看得真切。日本文化艺术一直以追求极致著称,其结果,就是千奇百怪的残虐美、病态美,料理中的女体盛就是个典型。然而,美之为美,本来就是个主观的东西,人人概念不同,人人自得其乐。收藏归结到底是一种癖好,癖好归结到底,就是个随心任性之事,颇类魏晋名士嵇康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

  或许,圈里圈外关于“恶趣味”的分歧,真正原因在于爱文化和爱器物是两回事。当下绝大多数“爱文化”,爱的是“文化”二字带来的一种虚幻、舒适的感受。而器物必然首先是实在的,人与物的交往,不可能绕开残缺,不可能绕开伤痕,不可能绕开真实世界的不完美。相反,正是通过这些不美,人们更能一次次深切感受穿越时空的生命大美。如果我们将任何关乎美的追求都看作一场主观游戏,那么,所谓“恶趣味”不过是人物交往这场游戏的自然规则,游戏与游戏间,并没有好坏,并没有优劣,因为说到底,都是人类自我满足的空幻而已。   

(责编:董子龙、张卉)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