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书画遭遇造假技术“升级”
鉴定需要新技术新方法
“今天书画界的情况,论创作,今不如昔;论鉴定,今不如昔;但论作伪,昔不如今,而且大大地不如今。”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徐建融曾说。自唐代以来,收藏和造假就伴随而生,并一直延续至今。
现代印刷、化学、机械等技术的进步,也间接促进了造假行业的技术革命,导致一些以往的鉴定手段失效,寻找新的鉴定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遭遇新“技术问题”
在拍卖公司预展的时候,除了现场观看外,一些藏家还经常会拿图录或现场拍的照片给某位专家看,以确认作品的真实性,为之后举行的拍卖做准备,这是很多藏家采用的方式。2011年时,藏家杨先生在南京某拍卖行看中了一张李可染的作品,自己不是很有把握,“于是我把作品照片发给了研究李可染的专家,得到的回复是100%是真的。于是我就花了几百万元买了李可染的这幅作品。”
“取回拍品后,在自然光下打开一看,发现情况不大对。”杨先生要求拍卖公司退画,但拍卖公司否认了是印刷品的可能。杨先生将这幅字画送到相关技术部门进行鉴定,后来发现是印刷品。
杨先生找到该专家,得到的回答是:“从图片来看,这张作品100%是真的,至于是印刷品还是原作那是另外一说。”
最后,藏家将拍卖行告上法庭,至今这件事情尚未有结论。
其实这样的案例很多。广州的林伟(化名)有一幅吴冠中的作品,“2012年5月的一天,我接到齐强(化名)的电话,说要借我的这件作品看两天。因为跟齐强的关系比较熟,之前也有过类似借画的经历,都是按时归还,中间并没有发生什么差池,所以就没多想,直接把作品借给了齐强。”
两天后,齐强按时归还作品,林伟当时没太在意,就把作品收起来了。后来他在某次拍卖会上发现一张跟他的一模一样的作品,赶紧回家查看自己的那幅作品,“作品的颜色有些不对,其他都还正常,但我心里始终怀有忧虑,就拿去给鉴定专家看,结果发现这是一件复制品。如果不仔细看,真是以假乱真。”
虽然这件事通过协商最后得以解决,但书画印刷的技术让林伟惊出一身冷汗,此后他随身带着一个50倍的放大镜,看作品时首先查看是否复制品。
书画复制技术的进步让很多鉴定专家都措手不及。“现在在北京就有很多电脑复制、打印的东西,这些是很多博物馆的老专家之前所没接触过的,如果按照老的鉴定方法去对图章、气息、神韵,查著录等等,都已经失效了。”湖南省文物鉴定专家李智勇说,现在吴冠中的油画或水粉都可以打印出来,而且具有立体效果,现代科技已经到了肉眼无法达到的地步,“我们以前就是靠眼睛,靠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现在靠鼻子闻,靠耳朵听。”
从人工到高科技的产业造假
在百度中输入“书画+造假”,得到了724000个结果,足见书画造假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这也是艺术市场被认为“水很深”的重要原因。
据多年从事书画鉴定的萧平介绍,“传统造假主要有几类:一是临摹,这也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手段;二是仿制,这是最常见的造假手段;第三是向壁虚造,是一种臆造,是技术含量最低的造假手段,但也能骗到人;四就是半成品造假,画家本人画到一半,没有完成,造假者会完成补全冒充,这类作品半真半假,很难鉴定;五是专门针对古代册页造假的,称为“雨夹雪”类,把原本一本册页临摹,以真假交错方式重新装订成两本册页;六是夹生饭,假画配真题跋或真画配假题跋;七是画家本人请人代笔,古今画家都存在这种现象。”
“以前的造假,如果说是造伪者直接地用水墨来造假,相对来讲如果你认真分析的话还是能看出来,但是科技的进步,(让造假)仅凭视觉很难判断,除非进行一些破坏性的分析。”收藏家朱绍良说。
现今又出现了水印添墨、电脑刻章、装裱作旧、陈旧宣纸临摹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作伪手段。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书画真伪科学鉴定研究中心主任尹毅本身是一位画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书画印刷,曾参与过对黄胄先生一幅作品的复制,“那时的印刷作品会留有网点,如同‘胎记’,是复制品与手绘作品的主要区别,就当时条件来说无法去除。”
不同于以往人工造假的方式,利用现代科技的书画复制程序是首先进行扫描,采集数据后输入电脑;随后把电脑显示的颜色转化成印刷色系,即黄、品红、青、黑四原色;最后就是控制墨滴分布,打印作品。在印刷过程中,颜色、位置都由电脑程序控制,非常细致。
“我在2006年看到了无网点的书画复制品,颠覆了我对书画复制的观念。”尹毅说。
此后印刷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了解,2008年颜料喷墨印刷设备由美国惠普公司研制出来,它使用的颜料墨与书画作品使用的颜料更为相似,可直接印刷在无涂层的宣纸上。微喷技术使得墨点细小,印刷作品的墨点很难被观察出来。“专门的制假机构还会选择使用印版印刷。他们通过激光制版,再利用相关技术消除网点,使检测方法抓不到把柄。”长期从事印刷的林诒洪说。
除了对书画进行整幅复制,现在部分人将书画家的作品图像采集后,将其画面的各个部分进行重新整合,就成为一幅新的书画作品,济南市文物商店经理崔明泉介绍,有人将一位书法名家的作品输入电脑,进行重新的字体组合,就能“创作”出不同的条幅和对联。
据尹毅观察,书画印刷在2009年后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普及,仅北京开展这项业务的公司就多达百家。
“书画印刷最重要的是打印机和软件,一台普通的打印机成本在四五万元,软件仅需千元,投资的门槛非常低。”林诒洪说,国内书画印刷公司多数处于中低水平,其成品散布在类似北京潘家园这样的低端市场;高端的印刷公司数量较少,他们的复制成本更多是花在购买或租借昂贵的真作上,往往只进行极少量的复制。
鉴定和造假的“猫鼠游戏”
造假和鉴定始终是一对难解的命题,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技术的升级换代除了直接影响书画市场外,还对书画鉴定的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启功丛稿》、《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古代书画过眼要录》就是近代书画鉴定大家启功和徐邦达等的著述。
“市场的需求和鉴定水平的提高促使造假者不断改进技艺,书画、玉器、瓷器都不断地提高,景德镇的瓷器以前一眼就看得出来,现在如果不仔细看已经真假难辨,老专家把自己的绝活都告诉人家了,这些鉴定的手段也就失效了。”李智勇说,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关鉴定书不断地写,都是把所有的本事都告诉“老鼠”,猫也就成了“睁眼瞎”。
当然,这种影响并非单向的,造假技术的提高也对书画鉴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出现的书画复制技术,尹毅也介绍了初步识别书画复制品的办法:第一,要在亮光下,最好是阳光下看作品,由于多数印刷书画的墨色是由彩色颜料墨合成的,因此在阳光下容易看到泛出彩色;第二,由于墨滴非常细,需要用40至50倍的放大镜,普通放大镜根本看不出;第三,如果空白部分出现墨点,要特别留意,极可能是制版印刷时留下的墨迹,专业术语叫“脏版”。
很多人觉得在鉴定的过程中,业务水平可能很重要,但这并不是他们最头疼的,“现在真正的鉴定专业人员越来越不愿意从事鉴定,包括我本人在内,因为现在鉴定已经不仅仅是业务上的事情,牵扯到方方面面,包括很多利益方面的问题,有时把握不好还受到一些威胁、警告,因为影响了别人发财,这是很现实的事情。”李智勇说,鉴定机构的人很多都不敢讲真话,说话很含糊,这其实是某种暗示,因为有时三四方面的人都在场,不能直接挑明了,否则会得罪人。
“我希望能够建立一种机制,由政府部门来承担这种压力,而不是说由具体某个专家来承担,这个压力很大的。”李智勇说。(沈 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