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今年两会上的提案,将呼吁推广“希望画院”模式,破解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瓶颈。
蛇年新春刚过,何水法就带着100万元捐款,到洛阳平乐村捐建“何水法希望画院”,指导农民画家画牡丹。
平乐有“中国牡丹画第一村”的称号,当地农民种牡丹、画牡丹,形成了一条从种牡丹、画牡丹到销售牡丹画的完整产业链。三年前,何水法第一次来到平乐村,看到近两千亩的牡丹种植园和手握画笔忘我创作的淳朴农民时,被深深感动。他当即为农民画家讲解画理并示范创作,还提出以后会常来辅导。当他第4次为这里的农民讲课时,一个构想在心中诞生:何不捐资为平乐村建造一所“希望画院”,吸引更多画家来此讲学授课?
多次的调研与授课让何水法看到了平乐村牡丹画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也看到了目前制约该产业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所在。
“优秀文化的源泉,离不开生活,我从50年的花鸟画艺术实践中,深切感到,只有与人民、土地结成命运共同体,艺术家才能获得不竭的创作激情与灵感。从这个角度来看,平乐农民绘画紧紧植根于朝夕相处的土地与表现对象中,洋溢着质朴浓烈的艺术情绪,是有其先天优势的。但是,从生活中提炼而出的艺术经验,还应该重返生活,回报生活。目前制约农民画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是缺乏师资与交流平台,他们的作品仍然保留着传统民间绘画千人一面的特点。如果当地能够有一个常设的学术机构,定期聘请有资质的画家来此授课讲学,将大大提高当地农民画的水平和格调。”何水法这样阐释他捐建“希望画院”的初衷。
去年4月,“何水法希望画院”奠基,平乐村的书画热情进一步高涨。目前该村专业画师已达800人,加上装裱、销售相关从业人员则有1300余人。他们在去年一年的时间里卖出了28万幅画,创收5000万元,大大超过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当地几百个农民画家,画出的牡丹如出一辙。”何水法说,“我要为平乐村建一座‘希望画院’,让专业画家带着他们写生、创作,提高他们作品的格调,让年长者画出气势,年轻者画出灵气,女孩子画出秀美。”
何水法知道,目前像平乐村一样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形式的村落还有很多,如果政府鼓励和支持这些地区发挥自身传统优势,发展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同时根据现实情况,采用政府发起、民间赞助,或者民间创建、政策补贴的形式,鼓励在农村开办“希望画院”、“希望戏院”、“希望艺术院”、“希望文化院”,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扶植引导,将促成农村文化艺术发展走出瓶颈,完成转型提升。
因而,何水法将“推广‘希望画院’模式破解农村文化艺术发展瓶颈,实现精神文明成果基层共享”提交今年全国政协会议,并列出了具体实施办法:第一,制订合理的政策与规划。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与规划前,可邀请专家调研,鼓励农村基层针对自身文化特点,发展文化产业。第二,“希望文化院”应结合农村实际,以自主、自愿的方式发起和建设。各地“希望文化院”可视建设情况,给予组织上和经费上的支持。第三,充分发挥“希望文化院”的教育功能,聘请专业人员定期开设特色培训与一般文化教育课程,吸引文化名家参与农村教育,逐步实现文化艺术交流的城乡一体化,切实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是我今年最为重要的提案,”何水法说,“有了种子就有了希望,我期待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早日在广阔的希望的田野上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把‘希望画院’作为艺术的播种机、推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