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春联!图方便流于形式 印刷内容单一--艺术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艺术收藏>>滚动新闻

拯救春联!图方便流于形式 印刷内容单一

2013年02月22日09: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春联流变:根还在,味儿已变(原题)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过年贴春联的习俗。近年来,春联印刷工艺不断提升,样式也愈来愈精美,但是,不少人却感觉春联的“工业烙印”越来越重,手工春联越来越少,春联文化逐渐被淡忘。春节期间,记者来到素有“书画之乡”美誉的山东省高唐县,对此进行了采访。

贪图方便手工春联难觅踪影

今年78岁的王云显老人是该县固河镇沙王村的老私塾先生,一手毛笔字远近闻名。他告诉记者,近几年,来他家求春联的人越来越少,只剩下那几个老伙计了。“就在几年前,小年一过,我就忙着帮别人写春联,一天下来,写得手都发酸,虽然累,但我很高兴。大家围着桌子,论道着哪个字写得好、每副春联都有什么寓意,非常热闹。”王老摘下老花镜,揉揉略带血丝的眼睛继续说道:“现在的年轻人图方便,到集市上花个三五块钱买副对联,连看都不看就往门上贴。”

当记者问到会不会精心挑选春联时,常年在外打工的小周抱怨道:“到家没几天就得过年了,要买的年货一大堆,根本就没时间选对联,随便拿一副,有那么个意思就行。”

流于形式印刷春联内容单一

“现在的春联在材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上都十分讲究,烫金的、金箔纸的都有,看着很大气。”该县一家大型画廊老板叹了一口气,颇为无奈地告诉记者,“买春联的人大都不关注内容,只要是好看就行,一些书法家的手写春联还不如印刷春联卖得多。”

记者在走访中也发现,市场上售卖的春联内容相似度很高,重形式轻内容,没有新意,也没有寓意。

今年春节,家住固河镇谷庄村西北角的谷洪德一家就着实被春联的事情愁到了。原来,就在不久前,谷洪德的小儿子刚刚结婚,过年了,他准备买一副有新婚幸福寓意的对联。谷大爷跑遍周围的几个集市,都没找到令他满意的春联。“我自己买了红纸,跑到邻村的老王头那里求了一副对联,都好几年没去他那儿求对子了。”谷大爷指着贴在大门上的春联,“为了它,没少费劲儿,买张红纸都转了好半天呢。”

急功近利文化传承遭遇危机

“手写春联难觅踪影可以说是春联文化濒临灭绝的一种征兆。”在艺术品拍卖行工作多年的王自瑞对记者指出,“就我看来,这与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心态有关系,这种心态已经蔓延到了文化领域。”

据了解,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春联的流逝问题。诸如春联“工业烙印”重、内容单一、对仗不工整、张贴不规范等问题持续引发大家的热议。

在采访中,记者曾多次听到这样的回答:“只要过年的时候有钱花,有饭吃,有衣穿,有车开,有酒喝,家庭和睦、子女孝顺、事业兴旺就行了,至于春联怎么样就无关紧要了,买一副贴上就行。”而不少民俗文化研究专家对这种心态表示担忧:现在,有相当一些人只讲物质现实,并不注重文化内涵,他们不懂得春联这种传统的中华文化瑰宝的特有格式,认为只要好看就行,甚至有些人抱有“越贵越好”的心态,这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受这种急功近利心态影响的还有那些创作者和销售者。”固河镇文化站刘站长说:“他们对春联一知半解,有些甚至对春联根本没有研究,不懂得平仄、对仗等格式,只在制作印刷方面下功夫,只讲究能卖出去赚钱就行了。”

拯救文化严谨心态亟待唤醒

“对于春联格式和张贴方面的不规范,大部分人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透过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一种不严谨的文化心态。”山东大学研究生院文化传播专业的博士生王立强介绍道,“其实,古人对春联很讲究,即使自己不识字,也要请有学问的人帮其参谋,选取对联,还很细心地请教上下联的方位,以免张贴颠倒。”

据了解,春节期间,为唤回大家对手写春联的兴趣,高唐县政府组织书法协会会员及部分书法爱好者到琉璃寺、梁村等乡镇,现场书写春联,并给大家讲解有关春联的小故事。

“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而春联的选取和张贴却被随意化了。”正在现场手写春联的书画爱好者王勤宇放下手中的毛笔:“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成对联专家是不现实的,但我们所有人都应该更严谨些,让春联成为永不褪色的春节记忆。”(记者 王松松)

(责任编辑:鲁婧、赫英海)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