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刘春华
人民网>>书画>>正文

《毛主席去安源》名画背后的故事

颜菁

2013年01月14日17:1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刘春华出生于松嫩平原上一户普通的农家,从小喜欢画画,家里凡是有空白的纸边全都被他画上画。1959年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附中,从此开始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第一次展露绘画方面的头角,是在学校的校庆上,刘春华的素描《大卫头像》引起了当年延安老鲁艺校长周扬的关注。

  附中毕业时,成绩优秀的刘春华动了上北京念书的心思。“考上就去北京念,考不上就回家种地。”抱着这样的想法,1963年,刘春华踏入了中央工艺美院的装潢系。

  已经受了几年的专业课教育,刘春华的基础很扎实,吴冠中先生曾任他的色彩课教师,他的作业作为范画挂在教室里,甚至被想要参考的同学悄悄拿走。就在他升入大学三年级时,“文革”全面爆发了,工艺美院的校内一派无政府状态,红卫兵们纷纷成立起自己的兵团。

  随着运动的不断升温,红卫兵美术运动也迅速崛起。为宣传毛主席领导安源工人运动的功绩,一个名为“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亮了安源工人运动”的展览应运而生,主办方开始到艺术院校物色美术方面的人才。

  在工艺美院,筹备者找到了井冈山兵团的红卫兵,提出借调人手,为展览进行设计与绘画创作。原本向筹备单位推荐的是一位高年级同学,然而等了一段时间迟迟没有消息,这名同学便离校回老家了。此时学校又接到通知让创作成员马上赴安源体验生活,因没有地址无法进行联系,刘春华临时顶替来到了展览会的驻地——中国革命博物馆。

  谁都没有料到,这次偶然的顶替便诞生了油画《毛主席去安源》,而且引发了空前的轰动,几年之内上亿的印刷量造就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神话,同时也改变了一名普通学生的人生道路。

  那些充满豪情壮志的词句整天在脑海里回响,他似乎看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主席向他一步步走近

  至今回想起来,刘春华觉得这一切偶然之中带有必然。《毛主席去安源》当时并不能代表他的最高水平,如果时间再充裕些,应该画得更好,他自信有这个专业能力的储备。而对毛主席的感情是从小被爹妈培养起来的,读书后受的教育依然是热爱党热爱毛主席。这两条成为创作出《毛主席去安源》的必然因素,临时顶替则给了他实现必然的机会。

  “我去报到的时候,屋子里已经坐了不少人,正在开出发之前的动员会。展览会一共定了七个创作题目,因为我到的最晚,别人已经挑完了,剩给我的是毛主席第一次到安源这个主题。”

  第二天参加“安展”美术创作的人员就坐上了去安源的火车。来到当地,为了搜集创作素材,刘春华和其他成员访问了当年参加大罢工的一些老工人,又在老工人的带领下寻访毛主席曾经活动过的地点。

  通过老工人的介绍,刘春华得知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是从长沙的清水塘出发的,他当时公开的身份是清水塘学校的校长,因为有个远方的叔叔在安源,就以探亲的名义来到安源。

  “我勾了很多构图,自己又一个一个地排除,最后毛主席走在路上的形象逐渐在大脑里占了上风。有文字记载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穿了一身蓝布衣服,背着一把旧雨伞。问老工人毛主席当年穿的什么衣服,他们说不清,但他们告诉我先生身份的人一般都穿长褂,而且他们肯定毛主席脚上穿的是草鞋。”

  刘春华感慨如果今天让他重新创作这幅作品,他会本着更加真实的原则。长衫因其身份特征和时代特征都比较明确,被他采用了,但当时的他认为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长衫配草鞋有些不伦不类,下笔时就改成了布鞋。伞也从背上换到了手里,两手都空空,似乎不足以表现革命的使命感。

  毛主席第一次去安源,时年28岁,大多数老百姓对他年轻时的形象比较陌生。当时很多创作有关领袖的肖像作品都是找一张非常符合条件的照片当作依照,但刘春华找不到这样的照片,于是他大量临摹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以把握他的面部特征。

  除了熟悉外貌,还要抓住毛主席青年时期的精神状态,《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给刘春华很大的启迪,那些充满豪情壮志的词句整天在脑海里回响,他似乎看到意气风发的青年主席向他一步步走近。

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