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刘春华
人民网>>书画>>正文

《毛主席去安源》名画背后的故事

颜菁

2013年01月14日17:1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毛主席在人民中间的崇高地位使得群众对他的热爱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也就有了《毛主席去安源》天文数字般的印刷量。对此,刘春华非常清楚

  一时间,《毛主席去安源》变得家喻户晓,被印上了文化用品、邮票、中小学的课本等等地方,上海一家文化用品公司光是笔记本就印了五千万册。据统计,“文革”期间《毛主席去安源》共印刷了9亿多张,正式出版发行则达到1.9亿多张。

  “当时的书店都上报销售量,数字是不假的。后来,我在北京出版局工作,国家出版局一个朋友问我知不知道究竟印刷了多少,按他们估算,9亿和1.9亿这两个数字只会少不会多。”

  面对自己的作品带来如此空前的影响,24岁的刘春华自然也感到非常高兴,但与此同时,一种莫名的不安也在他心底涌动。刘春华那一代人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不追求名利地位,可一夜走红之后,很多记者都上门采访,认识不认识的人也都来找他,刘春华躲也躲不开。

  并不想出名的刘春华谨记老同志的告戒,以至后来多少年里一直都是按照这番话去做的。电视台的记者曾经扛着机器追了他三天,他说“我不是英雄也不是模范,不要拍我”,硬是不配合。他成天穿一件破跨栏背心,前后都是窟窿,记者没办法,最后只拍了一个他在喊口号的镜头,画面还是齐着脖子以上。

  看着整版整版的评论评价《毛主席去安源》是“里程碑”、“又是一朵大鲜花”等等,刘春华虽然年轻,头脑却非常清醒。

  “文革”时期的美术作品,几乎都追求红、光、亮,《毛主席去安源》一反潮流是个冷调子,背景又有山有水,在当时的作品中不多见,反到让人眼前一亮。而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背景,毛主席在人民中间的崇高地位使得群众对他的热爱几乎到了发狂的地步,也就有了《毛主席去安源》天文数字般的印刷量。对此,刘春华非常清楚,也从来没有否认。

  在一般人眼中,一幅《毛主席去安源》带给刘春华太多的利益,从此出名、升官又发财,然而刘春华却认为这些都不是出自他的本意。当初参与展览并不拿一分钱,也不存在什么正式的委任,全凭自己对领袖的一腔热爱之情,希望自己能创作出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品。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