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名人库>>现代名家>>刘春华
人民网>>书画>>正文

《毛主席去安源》名画背后的故事

颜菁

2013年01月14日17:1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因为一字之差,几十万张的印刷品上作者全部变成了刘春华

  这年的年底,《北京工人报》报道安源展览时将刘春华的作品作为题图率先发表了,但作品既没有标题也没有作者的名字。

  其实要求印刷这幅作品的呼声自开展后就出现了,当时展览会的四本意见本上绝大部分留言都是赞扬这幅作品的,并且提出公开发表的希望,很多人还留下了订购的数量、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

  《人民画报》杂志在他人的推荐下观看了作品,随即决定印刷发表。春节过后刘春华回北京不久,画报的一个编辑就拿着印样找到他。

  “我一看印出来了挺高兴,但马上又发现画印反了,编辑只能回去重新制版。”

  出错也有客观的原因,印刷《毛主席去安源》,是我国第一次运用电子分色制版技术,工人的操作还不熟练,等第二份大样印出来,又折腾了一个月的时间。

  刘春华的本名其实叫刘成华,因为一字之差,印刷机一开印,几十万张的印刷品上作者全部变成了刘春华。

  “《人民画报》的办公室当时就在新华印刷厂车间的上面,听说正在大批印刷他们曾经发表过的一个作品,那位编辑就下去看,一看,发现名字错了,连忙通知了领导。”

  因为第二天就是七一了,重新制版或找工人贴字时间都来不及,刘春华也就将错就错。

  印刷品发行不久,大批的信件和汇款就纷至沓来,很多人要求刘春华帮他们购买《毛主席去安源》的印刷品等。由于名字不对,汇款取不出来,刘春华每天都要拿着一摞汇款单去学校的办公室盖章。为了大家都省事,办公室的老师干脆给他办了个“刘春华”的学生证。毕业之后,又因为刘春华的名气太大了,变成他认也得认,不认也得认。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任文(实习生)、赫英海)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