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资源化 从创作群体到被资本追逐【3】--书画收藏--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收藏

艺术家资源化 从创作群体到被资本追逐【3】

2013年01月11日08:31    来源:雅昌艺术网    手机看新闻

 艺术家从创作群体到被资本追逐?

张晓刚 作品

  从80年代由上至下的一场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到90年艺术家走出体质,开始寻求个体化的生存,到如今资本入场,建构一个艺术生态链,艺术家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成为各个资本所追逐与瓜分的对象。这个发展过程,顾振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为我们进行了分析:“一开始是画廊如雨后春笋的出现,因为05年以前中国画廊都很小、很微弱,欧美的艺术生态和产业链没有完全引入,所以画廊在05年形成了一个爆发性增长,起到了对艺术家的一个支撑的作用,替代了策展人的中心权力机制,但是画廊很快被拍卖行所架空。因为拍卖行在中国不是一个二级市场,实际上是一个一级市场,直接来包装和接触艺术家,甚至来代理艺术家,等于是一、二级市场通吃,变成了当代艺术市场垄断之一,这个就是拍卖行在中国一家独大的经验。后来当然也有一些基金、机构入场,虽然艺术基金和机构在2010年以后纷繁复杂,乱花迷眼,但是仍然没有改变拍卖行一家独大的行情,基金只是让艺术家生产力市场变得更加多元了,成了一个新的经济体的介入,所以现在跟艺术家发生关系的市场力量不只是有画廊,有拍卖行,也有基金,当然还有一些学术机构,美术馆、基金会,评奖机构等等。现在又出现一些新的可能性,是时尚品牌和时尚文化的加入,因为他们经常跟艺术家进行合作,进行授奖,进行包装、出资打造艺术和市场的联姻。还有一种是艺术衍生品的产业链让艺术家做授权,来做艺术衍生品的生产,这两个力量的介入使得中国艺术家人力资源市场变得更加多元了。”

  之所以造成艺术家在近三十年来身份的一个转向,首先在杨卫看来,80年代向90年代的转换是被迫与不得已的,杨卫说:“89年,通过血的教训,通过流血终结了一个时代。我们的一座桥断了,但是我们艺术家总要过去,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记忆当中,这个时候就要在桥上覆盖一层厚厚的雪,使这座桥看上去没断,于是我们很快就滑到了经济,因为经济很快地使我们在痛苦中解放出来,使艺术家过上了保暖甚至是富足的生活。虽然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东西,但必须要有这么一个东西让我们平安地度过这个坎,至少从审美的意义上要过去。”

  批评家贾方舟在接收记者采访时,对艺术家身份的转向有了更加深入的分析:“90年代以来,艺术家开始走向职业化,职业化的前提是艺术走向市场,艺术可以用价格来衡量。这样它就变成一个商品了,虽然艺术家创造的不是商品,但是打扮成商品以后,就可能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就像一个畅销的东西会被很多人买,经销它的人会很多,这是一个市场的规律。”

  顾振清在接收记者专访时,对整个中国艺术近三十年的变化进行了描述:“从大局上来看,我认为这三十年的变化是当代艺术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种结果,这个大的变化首先是当代艺术替代了以前革命艺术和意识形态艺术一统天下的局面,变成了主流文化形态。”杨卫在接收雅昌艺术网采访时也说道:“在中国资本社会的到来把艺术家从过去的意识形态的整一社会背景下解放了出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对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当代艺术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正如批评家贾方舟在采访时所说:“在过去,艺术家想要成就自我,唯一的方式就是通过地方美协,然后地方美协再送到全国美协,然后通过评选,参加展览,那是艺术家要成名的唯一的渠道。现在的艺术家可以有多种选择。”顾振清在采访时为我们分析了几条艺术家走向成功的道路:比如通过参加国际上的大的学术展览;在国际上学术性的美术馆里面做个展;当然,还包括05年之后,学术标杆和学术价值受到一定的冲击,市场价值和价格被运作和炒作,成为影响大众媒体和大众文化的一个热词。

(责任编辑:任文(实习生)、鲁婧)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