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吳琴木和他的繪畫:滿山蒼翠扑人寒

郎紹君
2017年03月02日08:26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小字號
原標題:【雅昌專欄】郎紹君:滿山蒼翠扑人寒——吳琴木和他的繪畫

  吳琴木

  我最早看到吳琴木的畫,是在嘉德公司的拍賣展上——先是一幅雪景,后是一套山水冊頁,都是讓人砰然心動、看了還想再看的作品。那時我隻知道他是海上畫家群的一員,曾在龐虛齋家裡工作多年。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主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的山水卷,收入了他的作品,並尋查有關文字記述,但幾乎一無所獲。后來又陸續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看到他的畫,對他也稍稍有了一些了解,在討論“20世紀中國畫大展”入選名單時,我曾極力主張將吳琴木收入。就在那時,我結識了吳琴木的女兒吳斐女士和她的丈夫俞炳塘先生。他們在退休后,拜訪了許多博物館和私人藏家,搜集拍照了許多吳琴木的畫作,並在吳琴木逝世50周年之際,自費編輯出版了他的畫集。而后,他們繼續訪查搜集吳琴木作品,希望能編一部收錄更豐富的吳氏畫集,其間,俞炳塘先生因勞累過度,不幸逝世。俞、吳夫婦等吳氏后人都不是學美術的,家中沒什麼收藏,生活不富裕,他們能如此執著地為此奉獻自己的余力,除了表現對先人的懷念崇敬之心外,也是出於一種高尚的文化責任。

  20世紀的傳統型畫家,有像齊白石、潘天壽這樣勇於革新創造,個性和時代性十分突出的畫家,也有像金城、吳湖帆這樣遍學古人、潛心傳統,個性和時代性並不十分鮮明的畫家。在世紀前半葉,后者人數更多,影響也更大,在中國畫畫壇居支配地位。新中國成立后,文化藝術“破舊立新”,把“五四”以來的國畫家褒貶分明地劃為“革新派”和“保守派”,久而久之,所謂“保守派”從被冷落到被遺忘,乃至形成對這一大批畫家有意無意的歷史遮蔽。吳琴木不幸就是這樣一位被長期遺忘的畫家。[1]

  吳琴木,原名桐生,后改為桐,字琴木,以字行,號冷楓居士,別號蒼梧生。1894年2月16日(甲午年正月十一日)生於江蘇吳江震澤鎮,1953年8月27日(癸巳年七月十八日)逝世於上海。終年60歲。震澤是江蘇名鎮。其地濱臨太湖,河網密布,舟楫交通發達,是我國著名的生絲集散中心。早在乾隆年間,這裡就“貨物並聚,居民二三千家。”到民初更加繁榮,“煙火萬家,行旅輻輳,儼然都會氣象。”[2]發達的經濟必然帶來興盛的文化,絲商子弟讀書入仕,又多轉為士宦。廢除科舉后,絲商及其子弟又多成為實業家、慈善家(辦學校、醫院)、文化人、革命者。著名的施氏家族,如創辦中國紅十字會的施則敬,先后任民國外交總長、駐美大使的外交家施肇基等,即為震澤人。吳琴木生在震澤的清貧之家,自小喜愛繪畫文學,及長,任本地小學教師,余暇自修書畫。約1914年,他的才能被鄰鄉的一位著名人物——南潯龐元濟發現,從此改變命運,走上了一條不歸的藝術之路。

  南潯鎮屬浙江湖州市,與震澤相鄰,也是太湖的絲業中心。從同治中到民初,南潯出現了12家大絲商,時稱“四象八牛”——財產在五百萬銀洋以上者為“象”,百萬以上者為“牛”。“四象”者為劉家、張家、龐家、顧家,“龐”即龐元濟家。龐元濟的父親龐雲鏳曾與胡雪岩合伙,在經營絲業之外又開設龐滋德國藥店,進而通過洋商經營軍火,成為巨富。[3]龐元濟(1864—1949年)是雲鏳長子,字萊臣,號虛齋,年輕時即承父業,創辦繅絲廠、紗廠,成為近代浙江最早的民族工業家。后又在上海、蘇州、吳江、紹興等地投資辦銀行,經營房地產,創辦造紙廠、印染廠等。龐元濟酷愛中國書畫,不惜斥巨資收購歷代名跡,收藏之富,甲於江南。有《虛齋名畫錄》16卷、《虛齋名畫續錄》4卷行世。龐元濟先后聘請三個藝術家助其鑒定、管理、修補、臨摹書畫,即早期的陸恢(1851-1920年),后期的吳琴木(1894-1953年)和張大壯(1903-1980年)。其中吳琴木和張大壯,都是年輕時就到龐氏家中,在從事管理書畫諸事物的同時,用力於臨摹名作,學習鑒定。可以說,他們是龐元濟和虛齋藏畫培養出來的畫家和鑒賞家。

  吳琴木從20歲(1914年)至36歲(1930年),一直在龐家居住和工作。他觀賞、臨摹、修補古代繪畫作品。著名畫家、鑒定家陸恢逝世於1920年,他生前作為虛齋收藏的主要鑒定者,對年輕的吳琴木應會有所指導,吳琴木的山水花鳥,也確與陸恢有相似之處。吳琴木離開龐家后,依然臨摹虛齋藏品,或者為虛齋臨摹他人藏品。[4]可以說,臨摹、鑒定古畫是他中年前的主要工作,也是他學畫的主要途徑:不是固定的師徒相授,而是遍學古人、轉益多師。在西畫家主導20世紀前半葉美術教育的時代環境中,有這樣學習中國畫的條件,是很難得的。

  1944年12月,上海大觀園落成,特邀吳琴木舉辦個展,《海報》發表署名“藝友”的短評,其文曰:

  “名畫師吳琴木氏,名桐。……吳氏系吳江人,別署冷楓居士,今日藝苑中人,習聞琴木之名,多有不知吳桐即琴木者。幼時,於攻讀詩書之余,輒喜研習國畫。弱冠后,館於吳興龐氏。龐虛齋先生愛其筆墨秀發,勗其潛心繪事,將來必大有成就;並出所藏唐宋元明清諸名家之手跡,俾渠朝夕臨摹,研討精微,歷二十余載,始出示其所作,見者皆贊嘆,便蜚聲藝苑。周夢坡先生又延之幕中,得交當代勝流,縱論書畫,復漫游大江南北,遍覽名山巨川,胸羅丘壑,意境益為之開闊。可謂先師古人,后參造化,其造詣自不同於恆流者也。”[5]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周夢坡先生又延入幕中……”一段。周夢坡(1864-1933年),名慶雲,字湘舲,以號行,與龐元濟同年,亦同為南潯人。周家是南潯“四象八牛”中的“八牛”之一,周夢坡則是周家最有作為的一代,曾先后投資興建蘇杭鐵路,創辦浙江興業銀行,在杭州、湖州、嘉興等地開設絲織廠,又發起開採長興煤礦,進而轉營鹽務,成為浙鹽的權威人物。他還投資醫療文化事業,創辦莫干山肺病療養院,劍池風景區,與張宗祥等主持補抄文瀾閣《四庫全書》4000余卷,著有《夢坡室叢書》。[6]周氏何時將吳琴木“延入幕中”,作了多長時間,不得其詳,從藝友的行文推斷,似是從龐家遷出之后(約1930年),他在周家的工作也仍與書畫相關,其中的“漫游”對吳琴木而言,恰好補上了“后參造化”的一課。

  約1940年,吳琴木離開上海,帶著夫人、孩子“走碼頭,邊繪畫,邊辦畫展”。先后居浙江硤石、江蘇蘇州等地。1950年初舉家遷居常熟。[7] 這就是說,吳琴木在40年代過著流浪畫家的生活。1943年,他有題《墨竹》詩:“塵埃車馬日骎駸,安得從君一散襟。待我清秋有暇日,抱琴來寫萬龍吟。”“塵埃車馬日駸駸”一句,生動地寫出了其浪跡生活的感受。約40年代晚期,在一幅近似王蒙風格的山水中,吳琴木題了這樣一首詞:“清露晨流,鬆風稷稷,消受靜深秋曉。茅檐矮屋,流水溪橋,景物憑他縈繞。老子無情,年光有限,隻似山水花鳥。指凝雲散,□朵奇峰,曾見漢唐池沼。學漁樵,煙嵐水窟山水,便容身了。但願結屋泉頭,布衣無恙,終身棲遲林表。”從詞意推測,畫家此時仍在流浪,作為一個清貧的布衣畫家,他渴望“結屋泉頭”,“終身棲遲林表”。1951年,他終於定居常熟。

  自20年代中期到上海龐氏志隱草堂,吳琴木始終是上海畫家群的一員。定居常熟后,由於戶口制的約束,他無法再遷回上海,但生存和藝術交流的需要,他又離不開上海,隻好奔波於兩地之間。50年代初,國家百廢待興,藝術市場凋零,賣畫生涯不好,他生活困頓,心情焦慮。如其題畫詞《柳梢青》中說的“漸老矣,無愁可攻窮”。1953年,不滿60周歲的吳琴木突發腦溢血,卒然病逝於上海。

(責編:王鶴瑾、董子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