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

吳琴木和他的繪畫:滿山蒼翠扑人寒【3】

郎紹君
2017年03月02日08:26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小字號
原標題:【雅昌專欄】郎紹君:滿山蒼翠扑人寒——吳琴木和他的繪畫

  40年代中后期,吳琴木臨、仿作品減少,寫生和命題創作增加。畫冊收入的《湖天放舟圖》(約1945年以后)《虞山興福寺》(1948年)《棲霞山千佛岩》(約1945后)《林文忠公游西岳華山詩意》(1948年)《空山雪舞》(約1945年后)《簫聲琴韻圖》(1948年)《游黃山詩意冊》(1952年)《農家樂》(約1952-1953年間)等,都屬於后者。《湖天放舟圖》又名《武林游》,描繪初夏的西湖風光,近處有坡岸水榭,綠柳紅荷,遠景一山橫臥,寶塔聳立,中景是平靜如鏡的湖水和漫游其間的小舟。題“昔年同作武林游,日日湖天放釣舟,自鼓蘭橈採蓮去,錢塘門外斷橋頭。”詩畫相配,清新秀麗,表現了畫家由觀察體驗得來的真實感受,與過去的臨仿作品有了很大不同。《虞山興福寺》為寫生之作,參天古木簇擁的山間古寺,正沐浴在清晨的陽光裡,近處翠色掩映,遠處山嵐浮動。畫面節律緊湊,空間深遠,筆墨蒼厚而潤澤,是一幅難得的佳作。《棲霞山千佛岩》描寫南京棲霞山景色,構圖略似《虞山興福寺》,近景為林木掩映下的棲霞寺,中遠景為山體,岩壁清晰,雕像似有若無。寺廟大殿建筑刻畫頗為具體,顯然有寫生基礎。傳統的筆墨,略有新意的構圖,正透出畫家師法造化,追求新風格的努力。《空山雪舞》有“作於吳趨”款題,“吳趨”即蘇州。抗戰勝利后吳琴木一家曾居蘇州4年余,此圖可能作於1945-1949年間。畫面上,皚皚雪色和襲人寒氣籠罩著山林、樓閣、河流,但又透著一種郁郁勃勃的內在生機。畫家在題詩中以“玉樹開花萬萬重”“漫山都作白芙蓉”形容這景象,表達的也是一種歡快情緒,與古代多見的荒寒雪景不同。這件作品的畫法很傳統,但不屬於某家某派,它的境界既新又舊,含古意亦孕今情——出色的繪畫藝術,是超越歷史時空的,不像市場上的時髦貨,轉瞬就成為過眼煙雲。《林文忠公游西岳華山詩意》作於1948年初夏。林文忠公即林則徐,晚年曾被起用為陝西巡撫,《游西岳華山詩》當作於在陝西任上。林則徐晚年詩多“郁勃蒼涼之氣”,[9]《游華山詩》正當得此論。此畫為橫卷,右起有煙嵐浮動,為平遠景色,繼而奇峰突起,斷崖峭壁,長鬆巨植,寺殿掩映,雲霧繚繞。再往左,大山兀立,層層高遠,渾厚而凝重,遠處又有嵯峨的群峰。絕頂處,有兩人正極目遠眺。整個作品結構縝密,氣勢連貫而又起伏跌宕,與“郁勃蒼涼”的林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圖用筆沉厚蒼秀,著色融淺絳與小青綠為一,風格略近石溪而細密嚴謹過之。堪稱杰作!

  吳琴木 層巒疊翠

  《蕭聲琴韻室圖》(1948年)為古琴家吳景略作。吳景略,名韜,號縵叟,生於1907年,江蘇常熟人,著名古琴家,曾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北京古琴研究會會長,為吳琴木好友。此圖為橫幅,描繪古木翠竹、迴廊環抱的宅院庭堂裡,一人彈琴,一人靜聽。庭院背后有起伏的山巒和流動的雲氣。橫移的舒展構圖,清幽宜人的景色,使人想到富於詩意的宋畫,想到吳氏所奏《梅花三弄》《空山憶故人》一類琴曲的意境。

  《游黃山詩意冊》(18開)畫的是退醒廬“游黃山十八首”詩意。畫家在題跋中說:“玉聲先生主盟騷台,十年前余於鳴社常得唱酬。今讀退醒廬詩游黃山十八首,恬淡超逸,悠然神往,因以無聲詩和之。”“退醒廬”是近代著名報人、作家孫家振的室名。孫家振(1862-1939年)字玉聲,號潄石,上海人,歷任《時事新報》等報主編,又自辦《新世界報》《笑林報》《大世界》諸報及上海書局。著有《如此官場》《風塵劍俠》等。1939年,吳琴木曾“與一些青年朋友們組成‘鳴社’畫社”(見龔梧《后記》),他與孫家振“唱酬”應在這一年。此冊作於1952年(有“壬辰秋日”款),即孫家振逝世13年之后。全冊依醒廬詩次第,從《登程》始,以《曉別黃山》結束,中間包括《由浙西入皖南》《昱嶺關》《溫泉》《獅林寺》《小心坡》《鐵石闌干》《百步雲梯》《閻王壁》《鰲魚洞》《夢筆生花》《天都峰》《五老上天都石》《蓬萊三島石》《始信峰》《雲海》《文殊院》。吳琴木顯然到過黃山,因為每開冊頁都是具名描繪,顯然有寫生的基礎。十八幅畫,幅幅不同,有平遠,高遠,深遠,有飽滿,疏宕,空靈,變化中見統一,平正中寓險奇,潔整中含活潑,自然中有經營。其用筆鬆秀而蒼,用色清雅而潤,反映出吳琴木營造境界、駕馭筆墨能力的高度成熟!

  《農家樂》也許是吳琴木最后一件作品,橫幅。畫面右側是一座沒圍牆的院落,屋中一青年婦女在織布,屋外立一水牛,大樹下一老農坐著歇息,他手持煙鍋,正注視著跟前的三隻小羊;其右側,一老年婦女正在喂雞,身旁站一衣著齊整的兒童。再往左,是路、木橋和一條斜穿畫面的小河,河水清澈,鴛鴦鳧游橋下。河對面是稻田和稻場,田裡有人收割,場上有人脫粒;再遠處,是另一處房舍,房前又能做活的人……。整個作品,歷歷分明而又生動有致地描繪了農家的秋忙。農人均現代衣扮,動作皆含寫實因素(如手拿煙鍋、扶膝而坐的老農,一手持盒、一手洒米的老婦等,都是古代山水畫的點景人物所沒有的“現代姿態”。)所描繪的顯然是現實生活,表現的是一種安詳、喜悅的升平景象。50年代初,畫家們力圖響應毛澤東的號召,用畫筆“表現新的人民的時代”,“歌頌新生活”。但像吳琴木這樣的老畫家,隻能用熟悉的傳統方法描繪他們所不熟悉新題材,於是有大量“舊瓶新醋”式的作品出現。這幅《農家樂》亦屬於此類。但歷代都有“耕織圖”,吳琴木顯然借鑒了這一傳統,畫中對人物、景物真實性的追求,則體現了他的革新努力。這讓我們知道,吳琴木和大多數老畫家一樣,對新的社會和新文藝政策作出了積極的向應。

  除了山水,吳琴木也擅畫花鳥、人物和動物雜畫。其花鳥,師法惲南田,兼及清代諸家,所見最早的作品——畫於1923年的《花鳥四屏》,擬華新羅、李復堂和近代張孟皋等。后來的作品,多為沒骨花卉,清潤淡雅,一派常州風韻。其人物,能工能寫,尤能造境,使人與景統一於特定的境界。如《喜雨亭》(1940年),以《喜雨亭記》為題,描繪在陝西扶風為官的蘇東坡因喜降雨,邀友人“舉酒於亭上”以相慶賀的情景。亭中人物雖小,衣冠神態畢現無遺。畫面把亭邊的樹木畫得十分茂密,大有久旱遇雨、草木滋潤之意。《書蕉圖》畫懷素在芭蕉葉上苦練書法的故事,人物形態饒有唐人風致。《十八阿羅漢尊者》(1933年)以李龍眠白描法刻畫十八羅漢,神態生動,畫法細密,是極見功夫之作。《團扇秋風圖》精整秀麗,仕女造型與改七薌略有淵源。

  概而言之,吳琴木是20世紀畫壇一位功力深厚的傳統型畫家,他以山水見長,兼能花鳥、人物,其藝術道路,由師古人而師造化,由臨仿而綜合創造,由四王吳惲上溯吳門畫派、元四家、趙孟頫、李郭董巨,又旁及四僧、龔半千等,綜合創造,自成一格。其作品,表現出對古代文人畫藝術的深刻理解與把握,結構嚴謹,筆墨精純而多變,風格溫潤秀雅。其總的藝術傾向,與同時代的吳湖帆、張大千、張石園等相仿佛,繪畫能力亦在伯仲之間。隨著20世紀畫史研究的深入展開,吳琴木和吳琴木類型的畫家一定能得到更新的認知與評價。

  2002年11月有25日

       作者簡介:

  郎紹君,1939年12月生於河北定州。1961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1978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攻讀碩士研究生。1981至今,供職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任近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長於中國美術史與藝術評論。曾應邀到日本、美國、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及國內諸多大學、藝術院校或美術館講學。 著有《論現代中國美術》《重建中國精英藝術》《現代中國畫論集》《郎紹君美術論評》《20世紀中國畫家》等。另有關於中國古代、近現代美術的論文、評論、序跋約百余萬字發表。

  注釋:

  [1] 所見幾部重要的美術家名錄與辭典,如1947年上海美術茶會編《美術年鑒》,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沈柔堅主編《中國美術辭典》,劉曦林主編《中國美術年鑒》,林志浩編《中國美術社會團漫錄》,梁洪濤主編《上海市現代書畫家名錄》等,都沒有吳琴木的名字。

  [2] 見李廉深《伴隨絲市興盛的震澤商業》,《吳江文史資料》第十輯,第17頁,吳江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1990年。

  [3] 林黎元《南潯絲商‘四象八牛’》,見《浙江文史集粹》經濟卷(上冊),浙江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4] 1945年,吳琴木居蘇州,夏,為虛齋作《南山秀峙圖》扇面,中秋,又為其臨趙文敏《吳興山水清遠圖》。琴木在跋中說,此圖藏蘇州顧氏過雲樓,“虛齋老伯以其為家鄉風景,特囑余摹入扇頭,以供玩賞。惟余筆墨拙劣,未能得其萬一。”

  [5] 藝友《吳琴木畫展》,上海《海報》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12月24日。

  [6] 同注2。

  [7] 同注3。

  [8] 黃賓虹《致朱硯英》,《賓虹書簡》第4、5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年。

  [9] 錢仲聯編著《近代詩鈔》第一冊,第19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責編:王鶴瑾、董子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給孩子的五堂美術課
  • 安塞農民畫
  • 館長邀您看展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