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袁崇煥是明末名將,計六奇曾說:“自遼事者,所用人鮮有勝任者。當時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煥、孫承宗。”梁啟超也曾稱贊他:“若夫以一身之言動、進退、生死,關系國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於古未始有之。有之,則袁督師其人也。”
袁崇煥因孫承宗的器重而鎮守寧遠,在抗擊清軍的戰爭中先后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等,但崇禎皇帝誤中“反間計”,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於1630年(崇禎三年)八月,將其凌遲處死,家人被流徙三千裡,並抄沒家產。后南明政府給袁崇煥平反,謚其為“襄愍”
傳說袁崇煥死后,其首高懸,其仆佘氏連夜盜出,葬於廣東義園,世代為其守墓,即今東城區東花市斜街袁崇煥祠的由來。此祠初期不為人所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詔:“袁崇煥督師薊遼,雖與我朝為難,但尚能忠於所事,彼時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憫惻。”袁墓得以修繕,道光時再獲維修,由吳榮光題寫墓碑:有明袁大將軍墓。吳榮光也是廣東南海人,道光時曾任湖南巡撫兼湖廣總督。
雖袁崇煥祖籍廣西,但生於廣東東莞,因被粵人視為鄉賢,康有為曾為袁崇煥祠題對聯“自壞長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壯山河”,此外,還為袁督師廟(今龍潭湖公園內)題字,並撰聯“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廟,死重泰山,當時乃蒙大難﹔聞鼙鼓思東遼將帥,一夫當關,隱若敵國,何處更得先生”。
1952年2月,北京城市改造,曾准備遷移袁墓,葉恭綽、柳亞子、章士釗等上書毛澤東,稱“明末滿洲久為邊患,能捍御者以袁崇煥為最……今日新史學家亦僉稱為民族英雄,但或不知其祠、墓即在咫尺。茲當提倡民族氣節和愛國主義之際,擬乞飭所司於該兩處袁崇煥祠、墓特予保全。”5月,毛澤東回信說:“明末愛國領袖人物袁崇煥先生祠廟事,已告彭真市長,如無大礙,應予保存。此事嗣后請與彭真市長接洽為荷。”在毛澤東親自干預下,祠堂得以保存。
“文革”時,袁崇煥墓遭破壞,墓碑被放倒,因傳說墓中有金頭,紅衛兵掘開袁墓,其中竟無一物,佘氏義仆的真實性與否,成為懸案。
從史籍看,盜袁崇煥首級的可能性確實不大,據明人張岱說:“遂於鎮撫司綁發西市,寸寸臠割之。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儈子手爭取,生噉之。儈子亂扑,百姓以錢爭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嚙,血流齒頰間,猶唾地罵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盡,隻剩一首傳視九邊。”
首級“傳視九邊”是明朝定制,以袁崇煥案的影響,如果有人盜竊其首級歸葬,必引發軒然大波,怎可能史籍無載?估計此墓只是衣冠塚,雖然如此,佘氏義仆能17代堅守,苦撐近400年,亦可感天動地。
本文材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人民生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