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蘭攝影師約翰·湯姆遜1867-1872年間在中國各地拍攝了大量照片,記錄下當時的中國社會百態。這幅帆船照拍於廣州,約翰·湯姆遜介紹說——
照片左邊揚帆待航的這條船是廣東一帶沿海商船的常見樣式,它可能是往來於中國南方各港口間的船隊中的一條。它看起來笨重又不便操作,不過在風向適宜的時 候它能航行得很好。船身擁有雙層艙壁,接縫處用麻絮和大馬膠仔細地封閉。船身用三層粗重的硬木桁加固,從船首一直延伸到船尾。船艙分隔成幾個水密艙,這樣 當一部分船艙受損進水的時候,船身仍然擁有足夠的浮力以堅持到靠岸。
船的身上有一些外國船舶的影子,不過總的來說它還是採用了古老的中 國樣式以適應國人保守的眼光。我們仍然能看到巨大而笨重的舵,上面有一些開孔,用來減輕海浪的拍擊。中國人至今還沒有認識到一個小型的、全浸入式的舵也能 起到完全相同的作用,並且能大幅度減小損毀的可能性。
船首兩側面畫著兩個巨大的眼睛,加上船首獨特的造型,使得整條船從前面看起來像一頭凶惡的海獸,這是為了嚇跑那些來自深海的怪物,或者巨型的魚,那些東西隨時能冒出來阻礙航行。
氈布做的船帆用竹竿撐開,怎麼看都像是一隻巨大的蝙蝠或者神話中的火龍展開的翅膀。不過,它並不像看起來的那麼難於操作,一個手腳麻利的船員可以很快地 升起帆,需要放下的時候隻要解開繩子就能毫不費力地收起來。錨用特殊的硬木制成,可以沉入水裡。纜繩和錨索用藤條、竹子或者棕櫚纖維制成,極為結實,不過 有一個短處是缺乏柔韌性,不方便卷繞。這些商船通常都備有武裝,攜帶至少六門使用六到八磅炮彈的西洋炮,還有一些火繩槍及彈藥。
當出現 緊急情況的時候,比如說遇上風暴,船員們會共同決定如何讓船脫離險境,他們做出的決定是否能奏效,要交由“媽祖”來裁定。“媽祖”是水手信奉的女神,船上 設有她的神位。每位水手都隨身攜帶一個小香包,裡面裝著取自某個靈驗的媽祖廟的香灰,當做他們驅災除魔的護身符。
據我的觀察,他們用來指導航行的並不是指南針、氣壓計或者天文觀測,而是靠對於水流、地形和風向的經驗積累。指南針也有使用,但是構造十分原始。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卻把科學應用這種裝置的功勞拱手讓給了其他民族,這多少有些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