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出283件故宮書畫藏品,新京報為讀者解讀10件藏品背后的故事
《石渠寶笈》儼然已如中國書畫界的蓋世武功秘籍。從今天開始,借著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在故宮武英殿和延禧宮亮相的“石渠寶笈特展”將用眾多的宋元珍品,共283件故宮書畫藏品成就文博界的一次重磅展覽。畢竟這可是《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的第一次大型亮相。新京報記者專訪故宮專家推薦十大必看國寶,聽聽這些國寶自己的“講述”,它們的歷史積澱以及鮮活的文明傳承史。
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編纂篇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曾君告訴記者,如今《石渠寶笈》中書畫藏品的收藏流傳情況,由於計數單位的不同,對於各個博物館內收藏數量很難有確切的統計,而在北京故宮已經找到的宮藏實物有千余件,“我們是將書與書畫實物一一對應,需要特別嚴格的核對,包括尺寸、印章、題材等,核對了兩三年才核對出千余件,還有一些沒有核對完。”而為了此次“石渠寶笈特展”,故宮收藏的千余件《石渠寶笈》中的283件將分兩批亮相。被稱為故宮鎮館之寶的《清明上河圖》則打頭陣出現在第一期。
展覽的兩大場地武英殿和延禧宮雖然相隔有段距離,但每一個都各有精彩。其中武英殿內展出的是“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部分,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分皇室秘賞、重回石渠、考訂辨偽三個單元,共展出82件(套)書畫藏品,大多是歷代書畫中的經典之作。東晉王珣《伯遠帖》、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都在此展出。與此同時,曾君還指出,除了宋元名畫外,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首次集體亮相也是整個特展的最大特色之一。
而為了展現《石渠寶笈》自身的歷史,延禧宮內則將焦點放在了“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上,以《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貯藏地點及其版本與璽印五個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寶笈》諸編的內容與特征,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諸編著錄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圖書善本十二冊,《石渠寶笈》所用寶璽十五件。
《石渠寶笈》
乾隆皇帝喜歡標榜自己愛文化、愛收藏、對古代文化敬仰可是出了名。一部《石渠寶笈》便是明証。“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皇帝便以“石渠”為內府書畫著錄命名。據故宮專家介紹,清宮書畫著錄分三次編撰,分別在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因此成書分為《石渠寶笈》“初編”、“續編”和“三編”。《石渠寶笈》共著錄了歷代書畫藏品萬余件,是書畫著錄史上的集大成者,為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提供了重要參考。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
絹本,設色 縱24.8厘米 橫528厘米
《清明上河圖》算大眾知名度最高的書畫作品之一,但其真容一般都要等上幾年才得以相見。這件被稱為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的國寶,隻有隆重的慶典活動才能請得動它。
10年前,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80歲生日,這幅作品展出過,此后則在中國香港和日本亮相。10年后,同樣是為了慶祝故宮博物院生日,該作品再度亮相,且是近十年來的首次全卷展出,共528厘米。怪不得排在記者前面的一位老外愣是拿個放大鏡在那一動不動。而更多的人則會引經據典,一一將過往看到的資料與畫面中的具體場景比對,北宋汴梁城東角子門內外和汴河兩岸的城鄉風光與市井百態到底是如何的。漕運繁忙的汴河,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繁華的街市。畫面中600余名人物,牲畜近百頭,房舍百余座,舟船25隻也是各有各的生動。
與《石渠寶笈》中不少國寶的命運一樣,在藏入清宮后,《清明上河圖》被溥儀以賞品的名義交由其弟溥杰帶出宮外。1932年,它曾被存放在吉林長春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57年經東北博物館轉存到故宮博物院至今。
石渠寶笈特展
時間:今日至10月11日(第一期)
10月13日至11月8日(第二期)
地點:武英殿、延禧宮
注:兩期展品不同
武英殿內,《石渠寶笈》書畫的出場可以用驚艷來形容,因為打頭陣的便是東晉王珣的《伯遠帖》。
《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當年就被乾隆帝集齊了,放在養心殿的暖閣裡,同時把貯藏這三件書法瑰寶的房間,特別命名為“三希堂”。有趣的是,這樣一段往事在延禧宮內展出的乾隆《行書三希堂記卷》等得到了印証。
當年在這“三希”中,乾隆尤其喜愛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自從他得到這一帖后,每年入冬下雪時,他一定把帖冊取出來欣賞一番,並且在裱框的四周寫字賦詩。四十多年裡,從未間斷。此后,這“三希”也經歷波折,其中《快雪時晴帖》成了台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中秋帖》和《伯遠帖》則留在北京故宮。有趣的是雖然當年乾隆帝最偏愛《快雪時晴帖》,不過此后研究表明《快雪時晴帖》其實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臨本,“為此,此次展出的《伯遠帖》特別珍貴,因為這是‘三希’裡晉人真跡,也是迄今為止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曾君告訴記者。
那麼,《伯遠帖》究竟是怎樣一件神品呢?這是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書法?勁古秀,頓筆含章草遺意,與王羲之早期作品《姨母帖》接近。
隋 展子虔 《游春圖》卷
絹本 設色 縱43厘米 橫80.5厘米
在看完王珣的《伯遠帖》后,很快《游春圖》便展現在眼前。中國山水畫的傳統和歷史頗為久遠,這件隋代珍品《游春圖》則代表了中國早期山水畫的面貌。從藝術成就上,這幅畫則是中國山水畫中“金碧山水”畫法的先聲。
《游春圖》卷並沒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沒有圖名,只是因為宋徽宗趙佶在前隔水處題有“展子虔游春圖”而得名,歷代也將其歸入隋朝畫家展子虔的名下。展子虔是當時杰出的畫家,供職宮廷,歷經北齊、北周至隋代,擅長畫車馬、人物、樓閣和山水,創作題材非常廣泛。不過現代以來,沈從文、徐邦達、楊仁愷、傅熹年等學者和鑒定家對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廣泛討論,認為它並非展子虔親筆所繪,可能是五代時期或宋代的摹本。
該作品在歷經宋、元、明、清各朝多人收藏之后,被清內府收藏,並鈐“寧壽宮續入石渠寶笈”印。不過溥儀以賞賜弟弟溥杰之名將其帶出皇宮,《游春圖》流落到民間。1946年,著名收藏家張伯駒以重金將其購藏並於1952年將《游春圖》捐贈給國家文物局,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 林逋 行書自書詩卷
紙本 行書
縱32厘米 橫302.6厘米
林逋可是北宋初年著名的隱逸詩人,“梅妻鶴子”的典故便出於此人。林逋當時歸隱西湖孤山,終生不仕不娶,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
不過,“行書自書詩卷”成了林逋歸隱西湖孤山時所作的唯一存世的長篇巨制,也是應友人之請所寫的自作詩。這件書法作品的寶貴之處除了林逋的書法外,卷后所附蘇軾書的七言古詩,也讓其珠聯璧合,這還是罕見的蘇軾傳世佳作之一。
存入清宮后,民國年間溥儀以賞賜弟弟溥杰名義將本卷帶出故宮,幾經輾轉,1953年回歸故宮博物院。
北宋 趙昌 《寫生蛺蝶圖》
紙本 設色 縱27.7厘米 橫91厘米
曾君向記者指出,此次特展的級別之高可以從宋元書畫的出場比例便可見一斑。趙昌的這幅《寫生蛺蝶圖》也是出現在第一個展廳序列裡。
趙昌擅長畫花果、草虫,尤其以寫生聞名,自號“寫生趙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經過宋代徽宗內府收藏,著錄於《宣和畫譜》。這幅畫卷上無作者款印。因明代書畫家、收藏家董其昌在該圖上題跋:“趙昌寫生曾入御府,元時賜大長公主者屢見馮海粟跋,此其一也”,遂將此幅作品定為趙昌所畫。后來故宮專家審定,這幅作品體現了宋代花卉作品的新風格,藝術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趙昌之筆,將此畫定為珍品。
這幅畫作最早為南宋權相賈似道收藏,清代轉入大收藏家梁清標之手,隨即歸入清內府。溥儀從故宮盜出大批書畫,包括《寫生蛺蝶圖》,偽滿時期存放在長春偽滿皇宮的小白樓內。1952年,東北文化部組織工作組清查清宮散佚文物時,原偽滿國兵上交此畫,由當時的東北博物館保存,后經國家文物局撥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五代 周文矩 《文苑圖》卷
絹本 設色 縱37.4厘米 橫58.5厘米
周文矩《文苑圖》卷此次也亮相武英殿內。五代周文矩創下“戰筆描”,這也為后人鑒定真跡與否提供了一條線索。
事實上,這幅作品也沒有作者款印,最初根據圖左宋徽宗“瘦金體”題字:“韓滉文苑圖,丁亥禦劄”,下書“天下一人”押,定為是唐代韓滉作。不過書畫專家認為從時代風格看,少唐畫氣息,最明顯的是衣紋線條顫動曲折,像極了五代周文矩所創的“戰筆描”。另外人物頭戴的“工腳上翹”的?頭(男子首服中的一種樣式)形式,也是到了五代才出現。
看《文苑圖》卷時,你會看到古代文士的典型風骨。圖中四位文士圍繞鬆樹思索詩句,有倚壘石持筆覓句者,有靠鬆干構思者,有兩人並坐展卷推敲改詩者,情態各異。
唐 韓滉 《五牛圖》卷
紙本 設色
縱20.8厘米 橫139.8厘米
在看完正殿的眾多書畫珍寶外,也別錯過東西配殿,那裡也有不少國寶值得一看。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便是其中之一。
曾君介紹,此次展覽《五牛圖》卷也是難得一見的珍品。韓滉擅畫人物和畜獸,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五牛圖》卷就是他的傳世名作。而且《五牛圖》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紙質為麻料,具有唐代紙張的特點。畫作中五牛造型准確,形態各別,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其中一牛完全畫成正面,視角獨特。
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卷
絹本 設色 縱30.3厘米 橫190.8厘米
趙佶就是宋徽宗,他在中國藝術史上可算是位才情皇帝,不僅廣泛收集歷代文物、書畫,在創作上也有自己的獨創。其書畫作品留存至今已榮升為重要文物級別,被許多博物館珍藏,而流轉於市場的作品也是受到了真金白銀的追捧。
而此次宋徽宗再度給我們展現了他的書畫造詣。這位皇帝不僅善畫墨筆竹石花鳥,格調清雅,還自創了書法“瘦金體”。如果之前僅停留在聽說,那麼這次我們可以循著畫幅可見宋徽宗書寫了瘦金書“雪江歸棹圖”五字,左下角鈐“宣和殿制”印並“天下一人”畫押。而畫面中更是樓觀、村舍、橋梁、棧道處處點綴,行人踏雪過橋,江心漁舟歸棹,典型的冬日雪景圖。
事實上,名跡流傳至今其真實的身世也需要更多的研究。雖然該圖卷首右上方有徽宗“瘦金體”題圖文,但是后人從繪畫的技法風格判斷,這一作品可能並不是宋徽宗親筆,而是畫院高手代筆之作。
東晉 顧愷之 《列女仁智圖》
絹本 墨筆淡著色 縱25.8厘米 橫417.8厘米
由於此次展出的宋元珍品較多,為此10月12日將有新一批珍品上陣,而此前參展的宋元藏品也會“休息”三年,才能再次參展。曾君向記者指出,第二期中也是明星書畫如雲,包括了此幅《列女仁智圖》、張先《十詠圖》等。
其中此幅《列女仁智圖》又稱作《列女圖》,雖然這幅作品經証實並非東晉顧愷之作,而是南宋人摹本,但其依然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的風貌。
此卷為殘本,仔細看畫面可以看到“楚武鄧曼”、“許穆夫人”、“曹僖氏妻”、“孫叔敖母”、“晉伯宗妻”、“靈公夫人”、“晉羊叔姬”這7個故事是完整的,而“齊靈仲子”、“晉范氏母”、“魯漆室女”3個故事隻存一半,其余5個故事則全丟失,又錯將“魯漆室女”之右半與“晉范氏母”之左半拼接在一起,使人誤以為是一個故事。
北宋 張先 《十詠圖》卷
絹本 淡設色 畫心縱52厘米 橫125.4厘米
張先是北宋人,暮年的時候翻閱父親生前詩作,詩中“它日定知傳好事,丹青寧羨洛中圖”的描述觸動了他,出於對父親的懷念創作了這幅《十詠圖》。
在這幅山水人物畫中,建筑樓閣有花草樹木掩映,小亭欄杆曲折相應,環境幽雅,氣象恢宏。有童仆相伴的主要人物儒雅風流,氣氛輕鬆愉快。尤為珍貴的是,張先的繪畫作品,無論歷史流傳還是文獻記載,僅此一幅。
該作品被清宮收藏后,同樣是被溥儀以賞賜溥杰的名義帶到長春,偽滿政權覆滅時丟失。1995年,在北京翰海拍賣中此畫再度面世。故宮博物院根據徐邦達、啟功、劉九庵等專家的建議,並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准,以1800萬元競價將此畫購回,使這件國寶重歸娘家。而這也開創了國家級博物館從拍賣市場購買文物的先河。
新京報記者 李健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