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從龍型起源了解龍飾文物的來龍去脈

2015年06月03日10:06    來源:中國日報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從龍型起源了解龍飾文物的來龍去脈

商代玉環形龍飾  網絡配圖

  商代玉環形龍飾 網絡配圖

  早在炎黃時代,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盟的共同圖騰。以后,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出土的各種青銅器和玉器上,形態各異的龍飾文物比比皆是。那時,華夏的子孫們雖不曾見過真正龍的模樣,卻無比堅定地把自己視為炎黃子孫和龍的傳人。龍,作為中國古人對多種動物和天象融合創造的一種神物,實質是祖先對自然力的神化和升華。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是具有強大能力的精神象征,是優秀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標志,是信仰載體和民族團結的情感紐帶。

  “飛龍在天,聚則成形,散則成氣”。今天,人們所見古代龍的形象,多是被記錄在文物上的。如北京故宮的九龍壁、太和殿的龍椅、龍柱、天安門前的華表等,但最形象、最精美的,要算明清時期官窯御用瓷器上的龍(如圖)。可以說,那是祖先們用千年智慧、集精神與藝術於一身的至高體現。當我們了解了這些歷史,了解了悠悠華夏五千年各個時期不同風格與工匠和藝術家們傾盡數代人畢生努力的作品后,一定會為我們這個泱泱大國的博大精深而肅然起敬和自豪。

  龍型起源與傳說

  從紅山文化時期抽象的玉制c型龍、玉豬龍,到夏、商至明、清時期官窯瓷器上正面形象的彩繪五爪龍,歷經5000多年的歷史演變,每個時代的龍圖騰或龍形圖,都有著微妙變化和相應的歷史故事。龍,這個凝聚人們精神的神物,雖難得一見,卻自古人們就對牠的形象作有詳細的描述。漢代王充的《論衡·龍虛》篇中言道,“世俗畫龍之像,馬首蛇尾”。並推斷龍乃“馬、蛇之類”。宋代《太平廣記》四二五引《錄異記·王宗郎》中形容,“有群龍出水上,行入漢江,大者數丈,小者丈余,如五方之色,有如馬、驢之形。”在古人心目中,馬是具有龍性的,龍和馬是可以相互變化的。如《周禮·夏官·司馬》:“馬八尺以上為龍。”《吳承恩詩文集·送我入門來》:“馬有三分龍性。”柳宗元《龍馬圖贊》:“明皇時,靈昌郡得異馬於河,其狀龍鱗、虺尾……后帝西幸,馬至咸陽西入渭水化為龍,泳游去,不知所終。”可見,在形象上,馬把高揚的頭顱、飄逸的身姿等給了龍。內涵上,馬把剛毅、堅強、友好、善良、奔放、洒脫等品質也貢獻給了龍,讓龍在更廣闊的天空發揮出更大的超能量造福子孫。可謂“龍馬精神”。

  漢代學者王充對龍的描述是,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並描述龍能走、能飛、能興雲降雨、有翻江倒海之功力。龍還能顯能隱、能大能小,春分飛上天,秋分潛於淵……在神話傳說中,龍還分很多種類。如有鱗者為蛟龍,有翼者為應龍,有角者為虯龍,無角者為螭龍,未升天者為蟠龍,好水者為晴龍,好火者為火龍,善吼者為鳴龍,好斗者為蜥龍……古人還將起伏的山脈稱作“龍脈”,把自然形成的水庫稱為“龍潭”,還把東邊的大海比作龍宮。由於古代人們求雨農耕,相信龍有神奇的正能量,還會在龍袍或龍飾文物上,通常在龍的下方繪制有水浪波紋。

  在先秦的文獻中,也有關於龍的記載。如《左傳》中談道,魯昭公二十九年有龍出現在晉國的城郊外。西漢董仲舒所撰的《春秋繁露》中,記有民間祈求龍降雨以保豐收的祀龍降雨活動。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著名帛畫上,也有龍的形象。這表明在西漢時期,龍已經是社會生活中流傳相當廣泛的一種文化意識了。

下一頁
(責編:魏欣寧、魯婧)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