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藝博現場。
12月21日,為期4日的“第三屆大學生(廣州)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大藝博”)在廣州琶洲南豐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屆大藝博共展出近500名青年藝術家的1300件作品。經過三年經營,正在成長為中國最大規模年輕藝術家展示平台的大藝博,受到了行內人士的普遍關注。
據主辦方介紹,大藝博的展品均價正在逐年提升,今年已從第一屆的1.2萬元,漲到將近1.4萬元。記者在走訪過程中發現,有受訪觀眾反映,今年參展的作品水平差強人意,場內出現不少迎合市場口味的行畫,青年畫家的新銳創意卻漸漸淡出視野。也有人擔心,過早接觸市場可能會讓一些大學生對市場產生追逐心裡,因而放棄了個人的藝術追求。
針對這一現象,著名批評家、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胡斌認為,由於國內藝術品市場缺乏嚴格秩序,尤其是作為一級市場的畫廊的長期缺席,導致博覽會的展品定價缺乏參照標准,也成為非理性因素流入藝術市場的根源。他建言,學生們應在保証自己生存空間的同時,對市場反響保持清醒的認識。學校與美術館也需要投入更多的推廣,讓青年畫家的創意真正為社會所接受。
問題
學生藝術家“投市場所好”?
自2012年首屆大藝博舉辦以來,大藝博就以“國內美術專業畢業生作品的最大規模展示平台”的定位而備受關注。據了解,今年大藝博展參展的近500名青年藝術家,來自全國100所高等藝術院校的優秀畢業生。
隨著大藝博品牌認知的不斷積累,應征作品數量也越來越龐大,今年組委會就收到了將近4萬件應征作品。大藝博主辦方大藝網總經理劉穎表示,本屆大藝博在作品的甄選上比去年更為嚴格:“我們不會選擇風格特別討巧的作品,我們會更為尊重學院的教育成果和藝術家的基本功。”
“這次參展作品在技術性層面,尤其在畫面的完整度上,都較往年有所提升,但在青春活力方面稍微欠缺了些,有不少讓人感覺像行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版畫系教師黃廣怡參觀了展覽,卻感到展覽作品質量參差不齊。他認為,大藝博為學生提供展示平台是一件好事,但過於明顯的商業目的,會對年輕藝術家產生不良影響,也使大藝博的招牌變得名不符實。
“所有學科都是需要出路的,讓學生接觸市場,至少可以幫助他們日后不改行。”前來參與大藝博開幕式的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靳尚誼認為,大學生接觸藝術市場有其必要。著名批評家、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胡斌也對大藝博的市場定位表示理解:“作為博覽會,大藝博是需要產生銷售業績的,而銷售對青年藝術家來說也是一種激勵。如果在場內展出過於新銳的作品,這對雙方的積極性都會帶來打擊。”
關於大藝博作品質量是否出現“平庸化”的問題,胡斌認為,大藝博本身就是在市場趣味與學院標准之間走的一條“中庸之道”。“總體來說,他們還是征集到了一些好的作品。”然而他同時指出,嘩眾取寵、聳人聽聞並不意味著真正的創新:“創新關鍵體現在作品的意識上,尤其是那些超前於主流市場的創作意識,這些作品在大藝博也確實並不多見。”
在胡斌看來,如何在大藝博以外,為這些真正具有先鋒意識的學生作品創造平台是問題的關鍵。但他也直言,在資本對藝術的主導地位日益強化的當下,這些另類的藝術聲音在國內難以找到土壤:“在國外,藝術探索往往能得到獨立的基金會支持,但在國內還遠遠沒有形成這種氣候。”
胡斌認為,大學生藝術家還是需要對市場保持清醒的態度,不能將博覽會的標准與效應當做對自己創作的要求,否則就會喪失創作的獨立性。
原因
畫廊培育成“缺失一環”
除了推廣大學生藝術的意義之外,大藝博的誕生還有另一層意義:面對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非理性與不景氣,以“把藝術帶回家”作為口號的大藝博,試圖塑造一種新型的藝術消費方式。主辦方廣州華藝文化有限公司董事總裁李峰表示,大藝博是為“城市家庭擁有自己的第一件藝術品”的理念而創立的,目的是讓更多普通市民可以“把藝術帶回家”。
胡斌也承認,大藝博的辦會目的在於突破固有的藝術收藏圈子,為藝術市場創造一個新的消費點。然而,至於大學生作品價格高低的衡量,目前市場並沒有明確的標准可作參考。
在國外,一位年輕畫家如要進入市場,首先須進入一級市場、即畫廊。經過畫廊的發掘、篩選、培育后,再循序漸進進入二級市場—拍賣行。“如此下來,博覽會對展品的定價是有跡可依的。”但在胡斌看來,國內藝術品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的次序已經變得模糊,年輕藝術家可以通過多種不同渠道同時銷售作品,無法產生價格階梯。
“對於大藝博而言,作品定價往往是根據作品的成熟度、藏家的興趣、學生創作所花的精力進行判斷。這個價格也只是主辦方將其推出市場所作的一個試探。”胡斌說。
據主辦方介紹,大藝博的展品價格正在逐年提升,今年已從前年平均每幅12000元漲到將近14000元。然而,這些畫作的價值與價格是否名實相副,也引起了一些市場人士的質疑。有參展觀眾表示,非理性的“掃貨”現象在展場內還是時有發生。
“大藝博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挖掘本土市場,激發普通市民‘撿漏’的心理,學生作品的價格也會跟隨市場水漲船高。”
本土市場也會反作用於大藝博的取向。與京、滬等地相比,廣州向來對當代藝術反應冷淡。有藏家期望,大藝博能拉近觀眾與當代藝術之間的距離,提升廣東藝術消費群體的觀念。而胡斌認為,大學生藝術家始終屬於“弱勢群體”,離不開學校的扶持。而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館,也應更多參與到當代藝術的推廣上來。“隻有整個社會對當代藝術的認識水准提高,對優秀的作品產生消費與收藏訴求提高后,才能使青年畫家的創意真正為市場所接受。”
專家觀點
大藝博雖能讓普通觀眾對當代藝術產生一定認識,但優質畫廊的稀缺仍局限了廣州當代藝術的市場發展。廣州即使有好的畫廊,也很少關注本地的年輕藝術家,他們力量有限,很難進行長線培育。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美術館,也應更多參與到年輕藝術家當代藝術的推廣上來。
—胡斌(廣州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系主任)
大學生的作品總是難免在技法上有些青澀,但與作品的主題相比,技術只是一個相對次要的問題。學生的作品必須學會“說真話”,即使說得比較“糙”,而不是迎合市場說“市場想聽的話”。學生的作品就應該關注學生自己的生活。藝術家應當以個人內心作為主導,而不僅僅是市場。
—黃廣怡(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版畫系教師)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實習生 林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