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關於藝術,我們能聊些什麼

孫曉晨

2014年12月22日08: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關於藝術,我們能聊些什麼

北京的冬天很冷,藝術活動隨著入冬后也日漸少了,此時做做小稿、畫畫草圖、寫寫文章是不錯的選擇。

一天傍晚接到朋友電話,說是邀約熟識的幾位藝術圈好友小聚,收拾妥當后應邀赴約。這位朋友屬善於交際的那一類,以前是做商業項目的,現如今也做起了藝術品經濟。他時常奔走於各大藝術活動,頗為活躍。有他在的聚會必定熱鬧,席間雪茄香煙逐個燃起,一時間煙霧騰騰。大家借著酒興侃起了大山,從近期藝術圈內的八卦到藝術品市場,甚至某些藝術家的桃色新聞也成了飯桌上的談資。其間,一位業內大腕兒到訪,他很快融入到我們的談話之中,其見聞視角頗有新意,不由得讓人佩服。幾支煙后,這位大腕兒便談到其藝術品經營之道、時下火爆的拍賣市場,以及如何制造“一畫難求”的迷局。一時間撩撥起在座所有人的興頭,但隨后貫穿后半場的還是這些個看似刺激感官實則無聊的話題。沒有哪個行業可以脫離金錢,所以我也不會自恃清高,更不會大談鄙夷市場與金錢的行為。隻不過覺得那天這類話題聊得有點兒多,到后面稍感乏味罷了。除了會創作外,還要懂得經營自己,當真新時代的藝術家不好做。

歸家途中我在想,似乎真的很久沒有和三五好友坐下來聊聊藝術本身的話題了。單純的聊藝術已然在很多場合變得不是那麼合適,有點兒像在鬧市區參禪禮佛,反而顯得矯情。在當下這個唯金錢至上的藝術圈裡,出門都是為了交際,藝術家在交際活動中談學術被認為是不合拍的話語體系,以至於學術話題慢慢淡出了藝術圈的雅聚。遙想我們藝術生涯都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就著涼菜喝著二鍋頭談藝術,為一些藝術見地爭論得面紅耳赤,或是狂喜尖叫,或是默默暗許。可現如今,每逢所謂的雅聚,大家關注的都是那些拍賣行的數據,似乎那些驚世駭俗的天價才是藝術的終極目的,藝術市場就這樣綁架了學術理想。就連一部分讓人肅然起敬的業內大腕兒,在學術武裝之下,背后也深藏著極強的名利欲望,就更別說對青年人的影響了。記得不久前一位朋友說了一句讓我印象很深的話,當時隻覺是笑談,並未多想。“成功的商人往往崇拜成功的政治家,藝術家在其中充當潤滑劑的角色。”結合當下現實,覺得有幾分道理,似乎一切疑惑隨著這句“猙獰的箴言”煙消雲散了。

又一日清晨,難得的清靜,還有更加難得的APEC藍,陽光都能將人撫摸醉了。幾位遠道而來的朋友說要專程到工作室喝茶聊天,待我來到工作室,他們已先行在798看了幾個展覽。其中一人唏噓道“798的藝術氛圍濃厚,但實在是看不明白”,於是這一行人便將剛才看過展覽的觀后感受交流了一番,一致認為搞不懂當代藝術的套路。的確,很多圈外朋友來這裡普遍是這個反應,我也早對這些結論習以為常。當然,並非所有在這裡展出的展覽和作品都是成熟的,魚龍混雜就是整個藝術圈生態的真實寫照,故而有些展覽也就不便評價。一泡茶后,他們並未有就此結束話題的意思,轉而不斷向我發問。我最怕向別人解釋這些老問題,在不能直說與不能不說之間,隻好粗略地解釋了一下當代藝術的概念以及簡單的審美技巧。事實上,生活經歷與知識結構決定了大家很難就此話題深入交流下去。經過長時間的審美訓練並不斷積攢審美經驗是一位藝術從業者的必經之路,或者可以看做是我們的日課,少說十年的積累才能達到相應的審美能力。這勢必與大部分觀眾的審美趣味以及閱讀能力不在一個層級。由於美育基礎的缺失,普通觀眾也就談不上有無審美立場這樣的判定了。說得再殘酷一點兒,絕大部分觀眾能接受的也就是相對淺俗的視覺肉欲。話雖然難聽,但這就是目前國民美育的現狀。

再后來他們一行人中,有位年齡略長的先生忽然說起他先前在琉璃廠那邊看的一些花鳥和山水畫,並推薦了幾位畫家以及相關畫作供大家品評。他覺得那些畫兒“實在”,看得懂,也能品出些門道來。類似的情形,想必很多藝術家或是藝術相關從業者也都遇到過。當代藝術與大眾之間的審美通道、閱讀方式存在的差異,通過近年來的交流與推廣已然在不斷縮小。盡管如此,我們還是時常碰到在交流上難以逾越的溝壑,這些都是很真實、也很具體的問題。有時弄得人家一頭霧水,有時也弄得自己一時語塞。很多時候並非藝術家清高,不願意聊這些話題,症結就在大家的知識結構與生活經歷存在著差異,從而決定了兩者是否能在一個層級的審美通道交流。現在看來,這些交流障礙短時間內是無法消弭的。當代藝術特質之一就是多元化,這也就意味著其閱讀方式可以更加開放,審美情趣更加多元,能夠多視角多維度來閱讀藝術作品。因此敘事並非就是藝術創作中唯一的表達手段,當然就當代藝術的包容性而言,也不會將敘述性排除。我們絕大部分觀眾長時間以來隻會閱讀敘事性的作品,碰到偏表現一些的現代主義作品就大眼瞪小眼,遑論理解當下這些將消解、顛覆、重構、批判作為關鍵詞的藝術形式了。

現如今,社會文化的構成更加復雜,以至於我們無法從被碎片化的世界甄別出良莠。在這樣一個隨處充斥著微文化和亞文化的時代,藝術家始終在找尋一些沒有答案的答案,或是提出根本就不存在答案的問題。當事物的本質被掩蓋時,潘多拉魔盒就已經打開了,即使難以企及,也要一探究竟。因為藝術創作者既追求回歸初心,也寄期望於與人交流。

(作者為雕塑家)

(責編:魯婧、赫英海)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