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泉之王—咸豐元寶寶蘇當千試鑄樣錢孤品
清代江蘇銀幣
近千枚清代錢幣今起亮相博物館
今天,由江蘇省錢幣學會聯合揚州雙博館、清代江蘇錢幣研究會舉辦的《蘇泉大觀—清代江蘇錢幣展》,將在揚州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本次展覽共展出近千枚清代錢幣,品種豐富,體現了精湛獨特的鑄造工藝和文化內涵,廣大市民可以到揚州博物館二樓古代藝術廳一飽眼福。 1
除了銅錢銅元
清晚期江蘇還發行
銀錠、銀元、錢票紙幣
清代江蘇錢幣在中國歷代錢幣中享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著名的“寶蘇局”鑄幣時間長、鑄量大、流通范圍廣,堪稱清代江南第一鑄錢局。
說到清代錢幣,大家首先會想到銅錢。揚州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光緒年間,隨著外國機器設備的引入,江蘇也開始用機器鑄造錢幣,一直延用至民國。除了銅錢銅元,清晚期江蘇也發行銀錠、銀元、錢票紙幣,品種豐富多彩。作為清代貨幣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江蘇錢幣有著精湛獨特的鑄造工藝和文化內涵。
今天正式亮相的《蘇泉大觀—清代江蘇錢幣展》,展期至2015年1月9日。據負責該展覽的相關人士介紹,此次征集了海內外知名藏家收藏的清代江蘇錢幣精品近千件,系統展現清代江蘇金融貨幣的發展歷程與收藏體系。
2
有哪些看點?
老江南被稱為“世界
上最漂亮的銀幣”
清朝末期,隨著外國機器造幣設備的引入,朝廷命在直隸、江蘇先行機器制造制錢。光緒十三年,寧、蘇兩地開鑄寶蘇光緒通寶。光緒二十年十月,江蘇正式開鑄“江南省造”龍洋銀幣,光緒、宣統兩朝均有鑄造。江蘇鑄造銅元涉及三局,先后共設廠7家,其中南京4個廠、蘇州2個廠、清江1個廠。
專家表示,清代江蘇境內銀元實為江南省造的銀元。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籌辦江南造幣廠時,“江南省”建制已消失兩百年。“江南省造”是中國貨幣史上唯一雖注明省份但有名無實的錢幣。
江南銀幣是南京江南造幣廠在開辦之初制作的。該廠全名“江南鑄造銀元制錢總局”,分東西兩廠。西廠專造制錢,東廠制作銀元。到光緒三十一年,幣銘“光緒元寶”的計有無干支(老江南)、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及乙巳等九種年別。宣統朝后僅有二角、一角的“宣統元寶”。
據悉,第一套江南省造銀元面無干支紀年,俗稱老江南,這套錢幣構圖風雅,國外許多錢幣鑒賞家將它稱為“世界上最漂亮的銀幣”。
而說到清代江蘇銀錠,專家表示,清代江蘇地區經濟發達,在商業交流中,大宗交易的支付主要以白銀為主。以形狀不同可分為:元寶(兩頭翹起,中間鑿有工匠姓名、鑄造年月文字)﹔中錠(束腰形﹔錁子,像倒置的饅頭)﹔碎銀(零星的銀塊)。按地區不同叫法不一,南京有稱茶花銀,鎮江有稱鎮江撇子,淮安有稱淮安撇子,蘇州有稱楓橋撇子等。
寶蘇局當千大錢成孤品,彌足珍貴
那麼,清代江蘇紙幣又是什麼樣子呢?專家稱,清咸豐三年開始大規模發行戶部官票(又稱銀票),官票以銀兩為單位,分一兩、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等多種。光緒年間各省自發辦起官銀錢號(局),江蘇省設立江寧、蘇州兩布政司,因此設裕寧、裕蘇兩局,發行錢票,后來又發行銀元票。辛亥革命后,兩局停辦。蘇州裕蘇官銀錢局的銀元票分“鷹圓票”和“龍圓票”兩種,銀圓票系橫式,上端邊框印有雙龍搶珠圖案,圖下橫書“江南裕蘇官錢局通用鈔票”字樣。
民間的銀錢業,如票號、銀號、錢庄都屬於舊式金融,它們發行的紙幣統稱私貼,屬於純商業紙幣。無論是官方紙幣,還是地方紙幣,從發行到流通都是非常紊亂的,從中也可略窺中國貨幣經濟殖民地化的一些過程。
看《蘇泉大觀—清代江蘇錢幣展》,不得不看蘇泉之王—咸豐元寶寶蘇當千試鑄樣錢孤品。據專家介紹,咸豐四年二月,寶蘇局在清江浦增設了分局,同年開鑄當十、當五十、當百行用大錢,后曾試鑄過當五百、當千大錢。由於虛值大錢遭到百姓拒用抵制,寶蘇局當千大錢並沒有得到大量鑄造發行,匆匆試鑄少量后就被回爐改鑄成小面值的寶蘇咸豐錢。此枚寶蘇局咸豐大錢孤品1999年發現於寶蘇局分局清江浦局遺址的所在地蘇北淮安,迄今沒有發現第二枚,彌足珍貴。
3
揚州最早的錢幣啥樣?
最早是西周空首布,隋唐時期達到高峰
“這次在揚州博物館舉辦《蘇泉大觀—清代江蘇錢幣展》很有意義,清代江蘇錢幣展品種豐富,通過展覽可以讓市民了解清代江蘇錢幣的發展歷程。”中國江蘇錢幣學會會員、揚州錢幣學會常務副秘書長陳曉友認為,古錢幣收藏者在揚州特別多,收藏人數僅次於郵票。同時,揚州出現的古錢數量也很可觀,最多的錢為春秋戰國的楚幣、漢代的郡國半兩、五銖錢。
陳曉友認為,揚州歷史上錢幣最早出現在春秋吳王建邗城時期,揚州最早使用的金屬貨幣之一是西周空首布。
陳曉友介紹,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1027年周滅商,在淮夷族人的居住地封國—干國,當時的干國人青銅冶煉鑄造技術極高,殷商末期流行的青銅仿空心貝和西周空首布是干國流通的主要幣種,而此類幣主要就是在本地鑄造的。據文獻資料反映,干國青銅冶煉鑄造技術較高,此后,揚州歷朝的錢幣多有出土。到了公元前196年,漢代劉濞到廣陵建造吳國。史料記載“吳王劉濞憑鑄錢富國"錢布天下富埒天子"。陳曉友說,當時揚州是漢代半兩錢的主要產地之一,“史書上有記載,揚州府大銅山,在府城西北七十二裡,又有小銅山,在儀真縣西北二十裡,皆吳王濞鑄錢之地。”他回憶,1965年,曾在揚州舊時屬六合李崗楠木塘發現一個漢代鑄錢遺址和許多鑄錢工具遺物。其后歷朝在揚州造幣無數。
“揚州的貨幣發展高峰是在隋唐時期。”陳曉友認為,隋煬帝對揚州古錢幣鑄造“功不可沒”,至今還有不少隋唐時揚州鑄造錢幣的歷史遺跡和典故。唐宋時期,揚州的錢幣鑄造業並未停止。高郵地區至今流傳的一曲歌謠裡提到的47家冶鐵坊就是南宋時期舊鑄造錢地址。如今,揚州老城區還有一條元寶巷,就是元初造元寶的地方。而造元寶除了需要工場和庫房,還要有工匠的住所、守衛的營房。因此在它的周圍還有幾條附巷。到了明清時期,揚州鑄錢較少,但是揚州的金融業仍有所發展。新中國成立后,各種形態金融業統一為銀行體制。新中國成立后,揚州有了第一家人民政權銀行—華中銀行揚州支行(后並入華中銀行二分行),地址在左衛街,1949年5月,華中銀行二分行改組成為中國人民銀行揚州支行,從此揚州貨幣管理納入人行管轄范圍至今。
通訊員 楊雙博 記者 陶敏 文/圖
延伸閱讀
寶蘇局 順治二年六月,清廷佔領控制了江蘇地區,順治五年,戶部題准在南京設江寧府局開鑄。康熙六年,蘇皖分治,江蘇布政使主持在蘇州設蘇州府局並開爐鑄錢。康熙六十年冬,江蘇廢除了南京江寧府局,江蘇隻設一局,蘇州府局正式更定為“寶蘇局”。“寶蘇局”作為江蘇省主要鑄錢局,從雍正起開鑄,至光緒閉歇,前后經歷168年。其中咸豐年間,太平天國戰事發生,為推行大錢,“寶蘇局”一度在蘇北清江浦等地設過分局,雖不久閉歇,但也就是這時達到了江蘇鑄幣的鼎盛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