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評論】
生活在網絡多元化時代下的年輕藝術家所掌握的資料既碎片又豐富,可選擇性強,但同時也呈現出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與沒有耐心性。
近期“青年藝術100”2014年全國巡展的網絡征集平台關閉,報名參加的年輕藝術家(1975年以后出生)總人數超過2100人。越來越多的畫廊、拍賣公司、策展人、藝術經紀人等藝術機構或個人,將目光對焦於年輕藝術家。他們或以扶持,或以評獎,或以展覽,或以推介的名義。當然,年輕藝術家也樂意借勢脫穎而出。
年輕藝術家為何成為市場追逐的焦點?青年藝術項目緣何紛至沓來?在中國大多數藝術項目都是和經濟利益挂鉤的。隨著國內一線明星藝術家被歐美藝術市場壟斷以及近年來藝術市場的起伏波動,像曾梵志、劉小東等國內一線明星藝術家已經沒有多少被資本榨取的空間。商業畫廊或者藝術機構需要另捧一批新的年輕藝術家,已破市場無利可獲之勢。收藏家們忙著“逢低吸納”也成了青年項目如火如荼的助推器。另外,年輕藝術家在拍賣會、藝術博覽會的表現可圈可點。
畫家徐累說,“在我開始創作的年代,青年藝術家突圍之路隻有一條,就是參加全國美展,而現在是民間出資搞希望工程。”的確,出生於當下混雜時代,惡劣環境和快餐式文化中的年輕人跟上一輩藝術家所處的自然環境、文化語境和體制環境均有不同。生活在網絡多元化時代下的年輕藝術家所掌握的資料既碎片又豐富,可選擇性強。他們擁有很多機會邁出國門游走世界﹔即便宅在家裡也可以與全球藝術同步。在資本、市場、畫廊與開闊視野的助推下,年輕藝術家呈現越來越多的不確定性與沒有耐心性。
在這種沒有耐心性的藝術心態之外,不少年輕藝術家為房租,為生存,為了藝術與北漂之夢擔心。他們糾結於自我出位,關注市場與資本。作品上呈現出越來越多的無方法論的無頭緒性,或者傾向於藝術消費市場中部分收藏家的審美。其實在今天,由於網絡與自媒體平台的方便,年輕人不要擔心自己的才能不會被發現,酒香真的不怕巷子深。隻要你能交出有意思的作品,美術館或策展人就會把你的作品“搶走”,拿去展覽。
□潘鴻(策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