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器就沒有市場價值嗎
收藏界裡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瓷器有毛,不值分毫”,說的是瓷器上的瑕疵對其價值的影響。中國傳統收藏觀念裡非常注重器物的完整美,如有破損,會使觀賞價值和交易價格大打折扣。
胡彥彬館長告訴筆者,這是不准確的,因為眾所周知,瓷器是較難收藏的一類收藏品,陶瓷的燒制、運輸、使用等各個環節都易損、易壞,又經過幾百上千年的戰亂、變遷等,能流傳至今且又完好無損的寥寥無幾,像世界各大博物館中的現存名窯藏品也是以件計,幾件、幾十件。
因此,對一些較稀有的、典型年代的瓷器,雖然殘缺,但因其具有名窯口、存世較少的特點,目前依然不失其較大的市場價值,且隨著科技的發展,歐洲一些國家已經可以通過高科技手段,利用新材料將殘器修復完整。而隨著國人對瓷器修復的重視,不久的將來,也會有技藝高超的專業人士對瓷器進行修復,使其回歸完美。
在2012年的倫敦蘇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雲龍紋大盤殘器就以1500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而一件明宣德雲龍紋瓷片,在2011年的一場拍賣會中也以36萬元人民幣成交。
所以,對於一些珍稀精美的殘器,包括重要窯口的瓷片(宋代汝哥官鈞定五大名窯)、元青花、成化瓷等這些瓷片也是備受追捧的。對瓷片的研究,就是所謂的“上手”,可以極大提升收藏愛好者的學習和鑒別能力,是書本和間接經驗所不能及的。
越大就越值錢嗎
胡彥彬館長糾正,這也是個誤區,陶瓷收藏是不分大小的,像晚清民國時期的大型使用器、嫁妝瓶,雖有價值,但存世量大,工藝不精,很難有較大上升空間。而一個五六厘米的成化斗彩“雞缸杯”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拍出了4000多萬元人民幣的天價;一個不到16厘米的乾隆琺琅彩小瓶,也在幾年前的拍賣中過億元。
瓷器並非越大越值錢,藏友們要注重學習研究陶瓷史,尋找那些能代表中國瓷器特點的、具有典型時代特征的、能達到陶瓷技藝頂峰的、有創新價值的陶瓷藏品:比如元代至正年青花、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萬五彩、康熙青花、雍正粉彩、乾隆琺琅彩等。這些藏品不僅是中國制瓷頂尖工藝的代表作,同時體現了其自身擁有的時代價值、收藏價值和巨大的經濟價值。
有款價值高,無款價值低?
人們普遍認為瓷器無款收藏價值便會大打折扣,其實不然。真正有官窯款瓷器出現在明永樂年間,當時專為皇帝定燒,因為產量少,所以存世量極少,市場上難得一見。在明清兩代也存在無官窯款瓷器,如空白期(正統、天順、景泰)泰昌、崇禎,特別是康熙前期,更是不允許使用本朝皇帝年號作為款識,因此,出現了“官搭民燒”的現象。這些無款瓷,雖非官窯定燒,卻是民間窯工經由自己想象、發揮創燒的,無論畫工還是造型都可與官窯媲美。
對於那些造型獨特、畫工精美、修足規整、釉水好的無款識陶瓷藏品是可以收藏的。隨著人們對收藏認識的不斷加深,收藏觀念的愈加成熟平和,這類藏品的收藏價值也會有很大提升。
文物等級與市場價值成正比?
筆者在採訪時也提到,不少藏友認為隻要達到國家一、二級文物的標准,便會有較大的市場價值。
胡彥彬館長說,這也是收藏中的一大誤區。我國現存文物的評定標准,是按其年份長短、藝術水平高低、學術價值、科學價值等不同情況,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其中珍貴文物又分為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有很多達到等級標准的收藏品,在流通市場的價值並不高,因為這些藏品隻具有歷史價值、學術價值、科學價值,並沒有太大市場價值和經濟價值,無法達到普通收藏者欣賞、流通、把玩的需求。所以不要認為有等級的藏品,價值就高,還是要迎合市場導向和個人追求。(作者:范超然)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