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何尊》。圖片由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提供
《何尊》銘文:唯王初遷宅於成周,復稟武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於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弼文王,肆文王受茲大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嗚呼!爾有唯小子亡識,視於公氏有爵於天,徹命。敬享公式!”唯王恭德裕天訓,我不敏,王咸誥。何賜貝卅朋,用作□公寶尊彝。惟王五祀。
如果有人問“中國”一詞最早見於何處,你帶他去看何尊﹔如果有人問“中國郵政”的標識“中”字為何這樣設計,你帶他去看何尊,因為這一切都源自何尊。
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徑29厘米、圈足底徑20×20厘米,重14.6千克,現藏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尊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侈,通體飾四道透雕的扉棱,其造型典雅庄重,方圓相繼,富有變化。尊上腹部飾以蕉葉紋和蛇紋,腹部及圈足飾饕餮紋,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翹出器面﹔紋飾採用高浮雕與地紋相結合的表現手法,繁縟華麗。
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青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於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時決定遷都於洛邑,即“宅茲中國”,與《尚書》中的《洛誥》、《召誥》等文獻記載可相互証,起到了証實補史的作用,為西周歷史的研究和青銅器的斷代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銘文中“宅茲中國”,是目前所知“中國”一詞的最早出現。“中國”在這裡的含義,是指西周王朝所轄領土,即“天下”的中心——伊河、洛河流域的中原地區,是一個區域概念。
何尊的面世也頗具傳奇色彩。1963年寶雞市賈村鎮村民陳堆家后院坍塌的土崖中掉出一件青銅器,1965年,其兄因家中生活困難,將這件青銅器當作廢銅賣到廢品收購站,當時寶雞市博物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前身)的工作人員以30元將這件青銅器征集回館。1975年,這件青銅器有幸入選國家文物局准備在日本舉辦的中國出土文物精品展,當時負責籌備展覽的馬承源先生清理該器時,在器內底發現了長達122字的銘文,由此將這件青銅器定名為“何尊”。銘文的發現,使這件從廢品堆裡撿回的青銅器身價倍增,一躍成為西周初年三大重器之一。全國著名的古文字學家唐蘭先生曾盛贊何尊:“這是一件極其重要的歷史文物,跟武王時代的大豐簋、康王時代的宜侯?簋等差不多,而在成王時代,這將是最可珍貴的史料。這一新發現,是我國考古學上又一重大收獲。”1982年我國發行的第一套文物特種紀念郵票中,何尊居其一,因而聞名於海內外。為保護國家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2002年1月,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禁止出國(境)展覽,何尊就位列其中,再一次向世人証明了它無與倫比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