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偽國寶”“假瓷仙”談何“鑒賞”

蘇富比天價成交的明成化青花宮?引發的討論

2014年02月11日11:00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明成化瓷器釉面肥潤(圖1)

成化中期以后瓷器發色逐漸淡雅((圖2)

台北故宮藏成化官窯宮碗1(圖3)

台北故宮藏成化官窯宮碗2(圖4)

2013蘇富比秋拍拍品

近日,一隻被稱為海外回流的明成化青花纏枝秋葵紋宮?在香港蘇富比大拍中以1億多港元的天價成交,這無疑讓海外文物回流熱再度升溫。然而,鑒賞家張量冠卻對這隻“天價碗”提出質疑,認為根本不是明代物件,並強調理性對待文物回流熱。張先生聲稱:“這件東西的畫工和底款的寫法不對。因為我的家傳藏品中,恰好就有一隻這樣畫片的成化青花碗。”相關文章鏈接http://news.artron.net/20131020/n522623.html

在頂級的中國古董拍賣會上,成交價上億的拍品居然會是贗品,這番言論真是令人大跌眼鏡,不過很快,中國文物學會會員,古陶瓷學者路杰就在自己的博客上撰文,發表了個人對此事的看法。

真偽,自古以來都是收藏領域一個辯論不休的話題。由於每個人的學識不同、關注的藏品類別不同、所看過的資料不同,都會使得形形色色的藏家“同為五指”但卻“參差不齊”。孟子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藏家的朋友圈子也決定了收藏者最終還是“人以類聚”的現狀。也由此出現了所謂“行內”與“行外”之分。

近日,忽聞有人質疑剛剛一億四千萬成交的成化青花宮碗的真偽!並以此作為噱頭映射到“文物回流”的話題上,讓很多古陶瓷愛好者無所適從,充滿疑惑。

對於提醒購藏者謹慎對待古玩買賣,筆者認為很有必要。古玩藝術品其實是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並非如“提籠架鳥”般清幽閑在。當市井茶余的“隨便玩玩”轉化成追求“投入產出”商業行為的時候,就必須做到專業和謹慎。畢竟,誰都不希望成為金山下的犧牲品。但是對於質疑“天價”成化青花碗的真偽,著實引起筆者的好奇。

筆者一直偏愛明代陶瓷,而對於成化瓷器更為關注。好惡由來並非家藏甚豐,而是對於成化瓷那種特有的質感和歷史上就達到“千金不換”的價格所折服。相信成化官窯的魅力,足以讓每一位愛好陶瓷的發燒友與“拜金”人士共同青睞。

對於此件成化青花黃蜀葵碗的真偽筆者不想過多評論,正如同曾經的2.3億元青花“鬼谷下山”罐一樣,通過筆者親自上手觀看,器物年代沒有任何可以成為懸念或探討的空間,真偽無需置疑!而對於質疑者本身,筆者倒是很有興趣一探究竟。

上網搜索質疑的發起者“張先生”的博客。本以為會遇到上一次抨擊元青花“鬼谷罐”的“裴君”一樣,長篇大論的進行所謂的“考証”。昔日“裴君”提出若干觀點,為了質疑“天價”元青花“鬼谷下山”罐的真偽,立論多項且一一闡述。暫且拋開“真偽”辯論的初衷,“裴君”的大作也算使我等一睹為快、酣暢淋漓的看了幾篇洋洋洒洒的文章,誰承想今日“張先生”的博客,只是簡單翻閱了幾篇,著實讓我再也沒有點擊“下一頁”的動力了。琳琅滿目的“偽國寶”且不說是“臆造”還是“怪胎”,單是篇篇“祖上流傳”、“家族珍藏”,頓時彌漫早年間天橋底下,光著膀子“賣大力丸”廣告般的氣息!不光是“王婆”生意似的“推薦”讓學術和探討遠離了“張先生”所要表述的觀點,其藏品看過后更是讓我嚴重感覺到“大海的味道”。可嘆,最后的面目依然是弘揚“謹慎入市”的金玉良言。

更使我不解的是廣州一媒體,匆匆刊載李君質疑之作,從而引發“口水大戰”,不知居心何在?媒體既然為公眾的焦點和導向,首先應該本著正確引導的“陽光”姿態,在了解了或多或少的專業的常識后,再定奪刊載民間學者的個人觀點還是專業文博人員學術文章。一個連自己“家傳寶物”都搞不清楚真假的“偽收藏家”何來談“鑒賞”?動不動就拿自己家族“留下”的東西去PK館藏﹔拿自己所謂的學識去挑戰陶瓷權威?真不知道是用什麼論點、論証得出來的結論。

關於成化官窯在明清官窯的地位就不多闡述了。關於成化官窯的特征其實也並非鑒定難事,台北故宮曾經出過多部成化官窯瓷器的專著。而景德鎮陶瓷研究所的成化標本及修復件更是不計其數,也相繼出版過不少資料。為我們了解成化瓷器的標形特點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成化的青花幽藍淡雅,其實特征是比較明顯的。從釉子方面來講,明清兩代歷朝青花瓷的釉水都不及成化時期的肥厚。釉水呈現淺淺的青灰藍色調,乳濁感強。(如圖1)

青花料色大致分為兩種,代表明代成化早期和中后期兩個不同的時間段。早期青花色澤濃烈,藍中泛紫,有些由於釉水過於肥厚導致青花料色出現垂流現象(如圖1)﹔成化中期以后青花色澤逐漸淺淡更加趨於淡雅,有時呈現灰藍色調。(如圖2)香港這次拍賣的這隻成化宮碗應該屬成化中早期的制品,台北故宮有藏,其大小、發色、形制基本一致。青花雙線描繪葵花以及葉脈輪廓,之后以相對淺淡的青花料添實。這種暈染填料專業成為“分水”,成化青花的分水很像平常會計做賬時用的“靛藍紙”的拓印效果,能夠清楚的看出運筆涂抹的筆觸痕跡。(如圖3,4,5)。

質疑者號稱“瓷仙”,不知緣何典故,既然不識人間煙火,還是不要過多參與或妄加品評與自己不相干的事情罷。 

(責編:董子龍、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