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許 江:視昔尤念傳統 感今不忘創新

——寫在中國美術學院“八五•85”校慶特展之前

許 江

2013年09月10日16:28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八五·85”,以1985年作為一個歲月的平台,截取85位經歷者的人生片段,還原那一年校園往事的幾個重要現場,來體現中國美術學院85年來一貫的學脈精神,凸顯幾代人傳承不息的藝者品格。這是“八五•85”校慶特展的基本內涵,也是將這個展覽作為85年校慶主要學術活動的充分理由。

歷史是一個暗箱,多少真實發生過的事被存入這個暗箱,由后來不同年代的人們出於不同的動機去尋幽探秘,曝光顯影,從而呈現為歷史的敘事。歷史到底發生了什麼?什麼樣的往事被經歷、被定影而成為記憶?這是歷史的回顧與叩問的共同命題。這種回顧往往依著歷史的大線索來尋蹤逐影,應和時代的大背景來講述成因,形成敘事。因此,這種敘事往往帶著意識形態的征候,成為強者的敘事,那往事的記載,難逃歷史決定論的深刻影響。當我們要用這種記敘來代表某個群體歷史之時,如果這個群體個性夠強、路向夠繁雜,甚至出現諸多糾結的情況下,這種記敘將難以擔負起書寫歷史、書寫歷史所揭示的深刻歸宿感的使命。尤其當這段歷史並非遙遠,眾多的親歷者都以親身歷驗而記憶猶存。在這樣的情形之下,擷取眾多鮮活個體的記憶,形成閃光的碎片,並通過觀者讀者的經驗來拼綴而成這個歷史歲月的還原,這個歷史片段中豐沛存在著的總體發生,這些正在成為當代歷史考古的新的辦法。“八五·85”恰是校史和美術史研究在這個意義之上的一次饒有意義的探試與拓新。

將可能性還給歷史,將歷史還給歲月。讓親歷者在現場說話,撫今追昔,去鉤沉那段曾經經歷的歲月,重敘那段歲月的上下文之間的意涵。仿佛萬米長跑之后,回放競跑的過程,在其中的一個關鍵點上來不斷還原,不斷重復,細細分析那個沖要緩急的位置,揭示其千鈞一發、至關重要的意義。很多當時想而未想之事,被放大為歷史書寫的關鍵﹔很多被忽略的歲月重新放光﹔很多生命的碎片,被重新拼綴成歷史的發光體。

1985年的校園到底發生了什麼?其時,學校恢復高考已歷七年,一批批老教授回到工作崗位,教學秩序逐漸恢復,教學條件逐年改善,通過圖書和講學的渠道與西方現當代藝術的逐漸照面等等,學院正日益從意識形態的緊箍咒中解放出來,從一種禁錮的狀態中步步突圍。在眾多的親歷者的記憶中,那段歲月有兩個突出的征候是之前甚至之后的很多年代所不具備的:一個是開放。打開國門,打開歷史之門,眾多久違的東西驀然出現,尤其半個多世紀以來的西方前衛藝術的變革浪潮,及其蘊藏著的新學思想,走馬燈似地影響著中國的學院,僅僅1985年就有美國史學教授維羅斯柯的持續十六講的講座,趙無極繪畫講習班及其展覽與學術活動,萬曼壁挂藝術初來學院掀起跨媒介的藝術運動﹔與此同時,以學報為核心的編譯者們正加快閱讀與譯著一系列揭開形式思考和藝術詰問的西方名著。另一個突出的狀態就是解禁。學院的開放可謂步步為營,但每一步都以某種思想和學術的解禁方式突破出來。正是這種解禁深深地誘發著一代青年的叛逆和趨新,也誘發著那種源自民間、源自底層的自我解放的力量,具體地、持續地給予每個創造個體以變革驅動的活力。雖然那個時代的開放程度遠不如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但解禁仿佛是向思想解放、人性解放的無邊大地不斷地開拓,時代的思想者們仿佛墾荒者一般被賦予那個時代特有的頑強而豐沛的實驗激情。所以,“八五”往事中記憶猶新的有關於油畫系創業創作的論辯,學院中青年創作組的展覽,關於素描教學、新水墨畫教學的論爭與探索,同時還有燎原全國的關於藝術形式的自覺與討論,清理人文熱情的觀念端倪,各種后來被稱為“八五新潮”的新藝術大爆發。所以,我們說:開放與解禁歷史地將中國藝術的命運與學院的實驗內涵粘聯在一起,與眾多鮮活的藝術個體生命粘聯在一起。

開放與解禁真正激活的是學院學脈中深蘊著的實驗精神。這種實驗精神不是化學實驗室裡的量化積累,也不是物理實驗室裡的理性判斷,而是藝術生態和內涵中所包蘊的那種不同尋常的開發和拓新,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因而也在常識常理之外的“道動”之“反者”。整部近現代藝術史都証明著這種實驗精神的正能量,也記錄了它與社會習俗之間難以預料的沖突和糾葛。這種實驗精神也是構成學院的力量與品格的最深邃而隱秘的因素。這種實驗精神在建院的林風眠先生那一代人那裡,曾經蘊含著“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喚人心”的實驗宗旨,澎湃著以藝術運動來“為藝術戰”的實驗理想,踐履著重視學生個性培養、自由成長並輔之以方法與工具的實驗教育。而在1985年這個特殊的歲月,一切仿佛重回開端。那種源自底層的學術與實驗的視野和激情,那種禁區突破前夜的戰斗姿態,那種臨對新的思想工具箱的激動和敏思,那種將自己置於藝術的十字街頭的孤單與挑戰,像火種一般在學院中燎原,在Academy的氛圍中將眾多個體?造成鋼。在展覽的85個個體中,有林風眠、吳大羽這樣的老大師,也有肖峰這樣的學院組織者﹔有“八五新潮”開創新風的一代,也有眾多當時一線的教師和學生們﹔他們構成多向多元的整體,向著歷史與未來的天幕傾述“八五”。

歷史並未終結。“八五·85”的意義正在於讓八五精神,讓美院85年持續的精神,重新和不斷地活在校園,讓美院的歷史活化為一個未競的事業整體,讓參加“八五•85”學術活動的青年藝術家們涵融其中,代代傳承,梳理振興,發揚光大。

為了“八五•85”活動,我曾設計兩個標志:一個是將“八五”字形設計成一本打開的書,“85”如書釘閃耀其上﹔另一個是“文革”版本:“八五”構成一個火炬,“85”化身為一片跳躍的火焰。負責設計的青年藝術家是否採納,我不知,但我要將這種不懈的思考和實驗精神傳遞給他們。1660年前,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慨然寫道:“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我們今天也站在歷史長河的一個點上,向另一個年代懷想致意,內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興懷。但我們不悲觀,而是努力將曾經的生命的能量留存在那裡,讓將來的興懷者,“有感於斯文”,有感於代代傳承的學院精神。(作者為:中國美術學院院長)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