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立杭州藝專、國立藝專(抗戰期間)、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浙江美術學院到中國美術學院,從西子湖畔到抗戰烽火的大西南,中國美術學院走過了85年的風雨歷程,見証了20世紀以來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美術教育的現代化進程。
9月6日,中國美術學院85周年校慶特展“八五•85”展覽開幕式在南山校區美術館隆重舉行,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黃坤明,浙江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葛慧君,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博克哈德•海爾德,德國柏林藝術大學教授埃貢•斯麥提斯,浙江省美術館館長馬鋒輝,浙江省美協副主席駱獻躍等中外來賓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院黨委書記錢曉芳主持。
許江院長在致辭中圍繞1985年那個難忘的歲月回顧了學院85年的發展歷史、結合展覽的內容闡述了學院的精神。他說,屏幕上放映的短片,由85年前真實的影像剪輯而成,我們隨此重溫歷史,重溫激情,感受三十年來生命與校園的巨大變遷。歷史的濃縮總是在用某些“不變”或者是“驟變”的因素,令我們怦然心動,仿佛一下子面對家園。這次展覽的策劃和實施主體是70、80后的年輕人,他們在去年夏天就提出以1985年作為歲月考古的平台,採集85位親歷者的人生片段,改校慶的典禮為學術的追問。他們冒著酷暑去捕捉歷史興懷的可能的現場。將可能性還給歷史,將歷史還給歲月。讓親歷者在現場說話,撫今追昔,去鉤沉那段曾經經歷的歲月,重敘那段歲月於上下文之前涌動的意涵,以此來彰顯我們學校85年來的學脈精神。年青一代對整個展覽的創意和他們在執行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忍、所興懷的記憶、所秉持的求真的理想,是這個展覽的亮點之一。
“85”是一個橫軸,讓我們重返那個年代,重返那些難忘的現場。在那些坐標式的往事當中,回溯大時代變革的蹤跡,揣想歷史的發生及其可能性。85位受訪者則是一條豎軸,每個人的記述都與“85”的往事相對照,每一個書桌裡面都存有那個時代各自不同的思想和生活的工具箱。這橫軸和豎軸結成一個“十字”,成為我們回望歲月的生動的、糾結的十字坐標。我們每個人將在這個坐標裡、這次展覽中,找到中國變革時代的精神地圖,找到學院能歷85年不衰的學術脈絡。
他說, 1660年前,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慨然寫道:“后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悲夫!”我們今天也站在歷史長河的一個點上,向另一個年代懷想致意,內心必然感慨而系之,此所以興懷。但我們不悲觀,而是努力將曾經的生命能量存留在那裡,讓將來的興懷者,“有感於斯文”,有感於代代傳承的時代精神。
本次展覽是為慶祝建院85周年而特別策劃、推出的重大學術展覽,展覽聚焦1985,對這一年美院的眾多人物和事件進行歷史考古,以1985這個時間切片作為八十五年歷史的載體,將美院八十五年的歷史投射在這個時間切片之上加以展現。
展覽中,85個發光體,85個視頻,85個展現八十年代的道具箱,將構成一場貫穿85個年頭的影像戲劇:“論爭”“突圍”“歷程”“新潮”四個“片場”,呈現1985年美院的集體記憶。第一場是“論爭”,重現構建當年的畢業答辯現場。在第二場“突圍”則包括中青年創作組、維羅斯科講座、中國畫教學座談會、實驗水墨、趙無極繪畫系列講座、萬曼壁挂運動和編輯部七大版塊,搭建起美院的地標性事件,喚起1985年美院人的集體記憶。第三場“歷程”作為整個展覽的思想庫,以黑板報的形式呈現了自1928年建校至今都在扭結中的有關藝術革命與革命藝術的事件、潮流和論爭,涵括了“藝術運動社”、“新興木刻運動”、“倪貽德:從創造社到決瀾社”與“艾青:革命文藝領袖”、“人民英雄紀念碑”、“革命歷史畫”、“浙派人物畫”、“人間思想”八個部分。第四場“新潮”,重點聚焦於對“’85新潮”的追憶,由“’85新空間•池社”、“谷文達”、“紅色幽默”、“廈門達達”、“北方藝術群體”、“三步畫室”、“部落部落”、“最后的畫展”、“新學院派”這九個內容的展開,重新勾畫出了當時以浙江美院為策源地輻射全國的“’85新潮”路徑圖。
與此同時,這次校慶活動還推出了《無牆的學院——中國美院創意文化實踐文獻展》,包括“最前線”、“美美與共”、“會通履遠,重訪林風眠之路”三個版塊,分別在南山校區校史館1、2、3號展廳展出,集中展示新世紀以來中國美院的一系列重大學術項目與社會服務工程,不僅展現了中國美院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彰顯美術學院的社會責任與歷史擔當。展覽集合了中國美術學院近十多年來所發起以及參與的重大學術活動和社會項目,並對這些在藝術前沿、文化發展、城市更新等各個方向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詳細梳理。本次展覽不僅展現了我院在這些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歷史標杆,更是為了未來學院發展而做出的一次全面總結,激發學院與社會緊密相連、與文化思想切實並進,不斷自我更新與發掘,不僅僅反饋於學院教育與發展,更加注重學院強大生命力的蓬勃激發。
本次展覽展活動為期十天,將於9月15日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