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楹聯拓片
整理五台山譜牒
修復古籍
150余萬冊古籍價值連城,僅省圖就有近10萬本亟待修復
閱讀提示
150余萬冊古籍存量,264部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山西一直以擁有不少珍貴的古籍善本而自豪。中國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李致忠稱:三晉古籍用“價值連城”四個字根本不足以度量其珍貴價值。“紙壽千年”,紙張的保存時間到了千年,就是一個極限。對於很多珍貴文獻來說,千年也意味著其“大限”將至。據統計,僅省圖書館就有近10萬本古籍亟須修復。
“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古籍保護,紙張酸化到一定程度,纖維的韌性和強度就損壞了,過個三四十年,可能再多花千萬元,甚至上億元,這些東西都搶救不回來。特別是珍貴古籍,新發現的要趕快搶救。”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急迫呼吁。
三晉古籍價值連城
今年3月,國務院分4批頒布《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11375部古籍入選,166家單位被評為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其中,山西有264部入選,山西省圖書館、山西大學圖書館、山西師范大學圖書館、山西博物院、太原市圖書館和祁縣圖書館等6單位成為 “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除圖書館、博物館、藏經樓等國家收藏單位外,還有大量古籍保存在民間。
山西古籍特色、價值在於其豐富的佛教典藏,佛教典籍的質與量均達到相當高水平。如應縣木塔文管所收藏的90件遼代佛經,因數量眾多,成為全國現存3處遼代文獻重要收藏地之一。遼代文獻流傳至今很少,應縣所存的遼代佛經,尤其是12件《契丹藏》零本的發現,續接了我國古代歷朝歷代編纂大藏經的歷史鏈條,文獻價值和學術研究意義重大。
《開寶藏》是我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經,海內外僅存10余件,國內七八件,我省就有三件,很有代表性。北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蜀版大藏經開雕,起始年刻本《妙法蓮花經》卷第七就藏於高平市文博館,是目前唯一的開寶四年刻本﹔其余二卷分別刻於開寶五年、六年,時間也非常早。
太原市崇善寺的南宋 《磧砂藏》和元代《普寧藏》保存基本完整,各有近5000卷,是目前全國保存不多的幾部宋元版大藏經。省圖書館所藏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7年)絳州刻本《佛說北斗七星經》及應縣木塔遼代三色彩印《釋迦牟尼說法圖》均為海內外孤本,具有極高的版本學價值和文獻學價值。網友曾問李致忠:普查、整理古籍,有沒有特別感興趣的典籍?李致忠隻提到兩件東西都和山西有關,一個是開寶藏,一個是遼寶藏,僅此足以說明山西古籍的價值。
廓清家底搶救保護
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發展中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許多珍貴典籍迭經水火兵燹之災,流傳至今已是百不存一,吉光片羽,彌足珍貴!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護好這些古籍,對促進文化傳承、聯結民族情感、弘揚民族精神、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從2007年開始,我省就對省內各級公共圖書館古籍收藏做了摸底調查。結果顯示,我省現存古籍數量應在150余萬冊(件)。其中全省公共圖書館系統現藏古籍約80萬冊,文博、高校、宗教等系統的古籍收藏單位大約藏有60萬冊,散落民間或古籍收藏家手中有10萬冊左右。全國古籍存量約有2500萬至3000萬冊,我省存量約佔總存世量的5.5%。
古籍汗牛充棟,卻是喜憂參半。省古籍保護專家王開學甚是憂心:山西古籍雖然數量眾多,質量上乘,但保護已刻不容緩。全國古籍存數量中的1/3破損嚴重,我省基本上也是這個比例。
民間有“紙壽千年”的說法,意思是紙張的保存時間到了千年,就是一個極限。照此推算,宋元年間的古籍善本已接近這個年限。王開學說,都說千年是紙張壽命的極限,事實上很多都達不到這個水平。過去古籍所用的手工紙纖維韌性較好,且只是一面有字,老化破損尚可修補。而民國以后的機制紙由於工藝和成分不同,上世紀50年代的報紙現在已經脆得不能翻了。
目前,我省古籍保護專家正在分步驟、分層次搶救那些最有價值、破損嚴重的古籍。他們將古籍分為善本古籍和普本古籍。善本古籍一般指乾隆60年以前的文獻,而善本又被分為三個級別,一級古籍要追溯到元代以前。譬如省圖書館的鎮館之寶《佛說北斗七星經》,這是北宋雍熙三年(公元987年)宋絳州郭下宋守真寫造,趙寓雕刻,印刷后廣施於眾,是目前省內發現最早的宋代雕版印刷品,也是當前存世的海內孤本。
保存環境和人才都缺
山西古籍修復中心設在省圖書館老館,剛剛完成搬遷的290萬冊圖書中並不包括古籍圖書。省圖書館館長魏存慶介紹,古籍保存需要恆溫恆濕的特殊環境,省圖新館尚未具備這樣的條件,暫不搬遷古籍。保存不善和其他人為因素,都會縮減古籍壽命。除了恆溫恆濕的特殊保存環境,長期堆放在地上,文獻的壽命也會大大縮短。
“適當修復延長破損古籍的壽命是最好的搶救。而和其他文物一樣,古籍修復首先要遵從的原則是 ‘修舊如舊’,即重點搶救那些影響古籍壽命的、必須修整的地方,對破損不嚴重的地方盡量不動,以保持古籍的文物價值和資料價值不受損失。古籍修復是一門既費心又耗時的‘拯救藝術’,必須科學、規范,防止不可逆的破壞性修復。這就要求修復人員不僅要有修復技術,還要有古文、生物、化學等較廣泛的知識。”魏存慶說,像《佛說北斗七星經》如此珍貴的古籍善本,都是國家圖書館派專家免費修復。
眼下,我省高校圖書館在古籍保護方面,由於長期沒有適量的資金投入,古籍保存環境長期落后於公共圖書館。一些著名的高校,嚴格地說,並不具備保存古籍的條件。比如夏季,書庫沒有空調,悶熱潮濕,人一進去,汗如雨下,這種環境對古籍的保存非常不利。
實現多項“零”突破
近年來,我省搶救和保護古籍工作有了多項“零”的突破。如首次啟動古籍摸底普查、登記造冊、分級命名等系列工作﹔對全省各級各類圖書館(室)、藏書機構及民間收藏古籍普查登記,加緊籌建山西省古籍綜合信息數據庫和山西省古籍聯合目錄數據庫﹔確定省圖書館、應縣文管所、山西省博物院圖書館、太原市崇善寺、曲沃縣圖書館、臨猗縣圖書館為古籍保護工作試點單位,逐步探索全省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古籍保護。
山西是全國較早成立省級古籍保護中心和古籍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的省份,后又成立了省古籍修復中心,並成為國家級的古籍修復中心,這在全國為數不多。2010年,省中心啟動民間石刻文獻拓制保護工程,對省內所有現存碑碣(以野外為主)等石刻資料進行調查、登記、拍照、拓制等。2011年,此工程列入“十二五”山西文化發展重點推進項目。經過兩年努力,省圖書館陸續征集到黎城、古縣、河曲、隰縣、清徐、太谷交來的全部或部分拓片700余張。
人才培養是古籍保護工作的關鍵。從2007年始,全省64人次參加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舉辦的普查及鑒定培訓班學習,60余人次參加了古籍修復技術、古籍普查、碑帖整理與鑒定培訓班。(李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