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油畫故事:增高毛澤東刪除劉少奇--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開國大典》油畫故事:增高毛澤東刪除劉少奇

2013年04月19日08:46    來源:人民網-國家人文歷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 [《開國大典》油畫背后:增高毛澤東 刪除劉少奇]

上世紀五十年代,如果你隨便問一個中國人知道油畫嗎?大抵的回答是:"噢,知道,就是 《開國大典》啊!"1953年9月27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刊登油畫《開國大典》,這幅畫被大批出版后又被印制為年畫發售,並進入中小學課本。

然而幾乎是從畫作誕生起,在二十多年時間裡,畫布上的人物就幾經刪除和添加,油畫本身則被再度復制和修改。這些修改折射出共和國幾十年的政治風雲。《開國大典》不僅定格了1949年10月的那一天,更記錄了一段中國人無法回避的歷史。

2011年7月,改擴建后的國家博物館中廳,出現了兩幅《開國大典》油畫,其中一幅是"文革"后首次在公眾面前亮相。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兩幅畫上人物是不同的,名畫背后隱藏的故事又一次讓人久久回味。

突破資料限制大膽構圖

1951年初,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30周年,中國革命博物館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經過幾個月征集,畫家們為這次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但結果並不令人滿意。當時博物館的負責人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

1952年,革博決定委托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批表現新中國的油畫,其中巨幅油畫《開國大典》的創作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浙江紹興人,專業美術院校出身,曾在敦煌臨摹壁畫三年。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了水粉畫《北平入城式》,他也曾親眼目睹了開國大典的盛況。新中國第一次文代會上,他還受任為毛澤東、朱德畫像。繪制開國大典上的領導人群像,董希文是再合適不過的人選。

當時,董希文正帶著學生們在京郊石景山發電廠深入生活,邊寫生邊勞動。他受召回京,立刻投入創作,然而他發現所有照片和影像資料畫面中,領導人和群眾都沒有出現在一起。在他的想象中,《開國大典》應該是新中國開國領導與廣場群眾同在一個畫面的場景,於是他決定作一個大膽的嘗試。

董希文在一張明信片大小的紙上畫了一個草圖,畫面左邊是眾多國家領導人,右面則為布滿鮮花的廣場,這樣左實右虛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是有失平衡的,卻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

"這幅草圖試圖把天安門廣場的群眾場面和城樓上的國家領導人聯系在一起,我認為不這樣不足以表現新中國成立這一歷史事件的宏偉氣概……"董希文在給著名油畫家艾中信的信中這樣說。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名家對這幅作品的構圖很是贊賞。

董希文還在草圖中大膽地將原本應該在毛澤東右前側的一個大紅柱子抽掉了,廣場頓顯闊大,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不小的氣勢。建筑大師梁思成看后,稱贊說:"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筑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責編:魯婧、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