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日前在京揭曉。和歷次評選一樣,此次評選在堅持學術標准第一原則基礎上,體現遺產保護原則,所有當選項目都得到地方有關方面高度重視與保護。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迄今共進行了23屆評選,當選項目已有約100項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項目列入國家大遺址保護,或成為國家考古公園,在得到保護同時服務於社會大眾。
技術課題:墓葬的保護
山東定陶靈聖湖大型漢墓以規模巨大、墓葬結構保存完整而被專家譽為“我國目前發現規模最大、保存最好、規格最高的大型‘黃腸題湊’墓葬”,在墓中,還發現了竹笥和絲織品、玉璧等。
如何保護墓葬本身以及出土的珍貴文物,是面臨的最重要課題。這類長期埋藏於地下水中的大型木質結構的墓葬,怎樣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利用好?
目前,山東省考古隊將墓磚全部編號、裝袋、集中存放,蓋上防雨帆布,做好磚上文字的現場保護。在文物保護專家指導下,對槨室上方的方木噴洒消毒、殺菌、控釋劑,墓室內控制溫度,以緩解延長保護時間。投資70萬元搭建了一座跨度36米見方的移動式保護大棚,以保護古墓不受日晒、雨雪侵蝕。完成墓葬的三維掃描,數字化影像圖的制作。
漆木器和絲織品保護專家對出土竹笥進行了初步保護,現保存狀態穩定。同時使用生物試劑對絲織品進行了初步清洗和展開。初步判定絲織品應為女性服飾。進一步的保護方案目前還在研究制訂中,下一步將進行出土文物的病害調查,並研究制訂保護修復方案。
保護還是開發?——邢窯遺址的困惑
河北內丘邢窯遺址,因發現北朝至清代的窯爐、墓葬、井、灰溝、灰坑、瓷器和窯具殘片等入選。但現在的保護就是去年入冬前,工作人員用保溫棉把發掘遺址蓋上了,上面搭了一個棚子。棚子是室外透風的,不防寒,不防風,不防晒,根本經不住風霜雨雪、日晒雨淋。
當前,遺址保護隻有兩個路子,一是回填,二是科學有效保護利用。對於哪種方式保護比較好,自然是回填,但是這又不符合當地政府部門的初衷。根據政府部門的規劃,想配合邢窯文化產業園的建設、博物館的建設,搞一個教育基地、展示基地,一回填就失去意義了。
現在,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成為地方政府的一個難題,如何保護?誰來保護?誰來出資?
長期保護任重而道遠,缺乏的是技術和資金。對長期保護的有效手段,作為考古領隊的王會民心裡也沒譜,因為土遺址保護在全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
一些專家認為,把遺址中不是很壯觀、繁華的場面回填一部分,保留一小部分看點,回填部分在原地抬高做個與地下內容一樣的模型,這樣有利於保護,也能起到保護傳承。
保護:刻不容緩
考古發掘非一日之功,保護工作卻是刻不容緩。
地處黃河之畔、農牧交錯帶的陝西神木石?遺址,以公元前2000年的三重石頭城牆和玉畫雙絕的英姿乍露,吸引著考古學家的目光。但是,黃土溝壑的天然地利,也讓石?遺址面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冰霜雨雪對石牆和夯土的侵害,持續不斷的盜掘者覬覦,以及偏遠地區的駐守無常,都讓遺址處在危險的境地。
長期踏護石?遺址的神木縣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屈鳳鳴說,目前專家建議要盡快制訂遺址長期的考古規劃,像殷墟、二裡頭等重要遺址一樣建立長期的考古工作站,開展持久戰。另一方面,當地政府已經成立了一個文管所管護石?遺址,還將啟動文物保護規劃,希望能做到發掘、保護和展示的“三位一體”。
江蘇省泗洪縣的順山集遺址,作為古人類生活的見証,已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保護規劃將建設成考古遺址公園。為此,泗洪縣將遺址劃分為本體(核心)保護區、遺址外圍建設控制地帶、外圍環境控制區三個區域,劃定了20萬平方米的保護區。
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作為石頭建筑的軍事城堡,雖相對堅固但也面臨著保護問題。去年入冬遭遇凝凍低溫天氣,考古隊已經將發掘出的磚面、牆體進行厚地毯保溫、薄膜防水等臨時性保護措施。
“對出土的可移動文物已有相對成熟的技術,但保護考古現場卻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包括採用什麼樣的理念和技術進行保護,保存下來的考古現場如何向觀者展示等內容,需在充分論証的基礎上進行。”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目前對遺址還處於臨時性保護,將採取建筑的數字復原等文物保護手段進行對出土文物的修復和考古現場的保護。
這些沉睡地下的古跡,一旦暴露在陽光中,面臨的有可能就是滅頂之災。如何最好地保護好、利用好這些資源,最大限度地留存下中華文明的印記,是政府和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參與採寫記者:劉寶森、白林、馮國、陳嬙、胡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