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秋雨過后,天氣格外清爽。汽車在高速路上馳奔著,幾經輾轉,我們來到京郊昌平的一處庄園。推開鐵門,一片庄稼映入眼帘。雨后的庄稼顯得更加郁郁蔥蔥,在微風中著露輕搖,似乎是向遠道而來的客人揮手致意。步入庭院,矗立在庄稼裡的幾尊人物銅雕出現在眼前。它們栩栩如生、各具神態,與田園風光和諧共處。我們不禁感慨,藝術與自然在此處竟如此天衣無縫般的融為一體。這就是中央美院教授、著名藝術家錢紹武先生的寓所。
“歡迎歡迎”——老先生聲若洪鐘的說道。但見他紅光滿面、精神矍鑠、硬朗清健,說話時臉上總是帶著微笑,不愧為“笑仙”,這便是赫赫有名的錢紹武先生。錢紹武出身江蘇無錫的名門望族錢家,國學大師錢穆、著名學者錢鐘書便是他的族叔伯。一般人都知道錢先生在雕塑界是當之無愧的泰斗,但卻不知他在書法和繪畫上也有著非凡的造詣。我等有幸聆聽了錢老的從藝生涯,尤其是其對書法理解的高見,使我醍醐灌頂、受益匪淺,敝人有感於錢老學貫中西的才華和其藝術作品的磅礡氣勢,特著此文,以饗讀者。
“三字經”是一般蒙學所習。我是從“孝經”和“大學”學起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個八九歲的兒童跪在小墊子上,大聲的背誦著“大學”,旁邊坐著一個老先生監督他背書。老先生姓楊,年逾七旬,是清末拔貢,也就是准備進貢給皇上使用的優秀秀才,他是這個小孩的姨公。小孩正是錢紹武,出身江蘇無錫的大戶人家,其父親是北大赫赫有名的英文教授錢學熙。抗日戰爭爆發后,錢學熙在四川重慶幫著名學者熊十力翻譯著作,因脾氣不相投,錢教授便舉家遷回老家。錢教授不願給汪偽政權效力,更不願兒子錢紹武在日本開辦的小學讀書,便將他寄居在楊家姨父的家裡,自己在上海光華大學教書。從那以后,錢紹武便跟著姨公學古文,四年的光陰冉冉而過,錢紹武已經背熟《四書》、《五經》,以至於十二歲的錢紹武開口閉口都是“之乎者也”,用毛筆給父親寫信也是通篇文言文,以至於朋友看了都誤以為是錢紹武的爺爺寫的信, 錢紹武的母親深為憂慮,兒子變成小古董,以后怎麼謀生?於是錢邵武又回到父母的身邊,先是被接到上海,開始學習英文,爾后,又隨父母赴京。
每逢上午,在北大的“英詩課”上,總有一個年紀輕輕的旁聽生,他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歐洲詩歌,陶醉在優美的詩意中…….這個旁聽生就是錢紹武。原來錢學熙教授回到北大任教后,錢紹武因為沒有學歷不能上學,隻能當旁聽生。他上午在北大旁聽,下午則跑到北平國立藝專(中央美院的前身)聽課。而此時,他的英語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水平。后來,沒有學歷的錢紹武參加北平國立藝專的入學考試,因徐悲鴻先生的賞識,以入學考試第二名錄取。至此,錢紹武才有機會接受正規教育,他倍感珍惜,在校期間刻苦用功,最后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得以留校任教。兩年后,錢紹武參與留學蘇聯的考試,美術學院幾十人的競爭中,他脫穎而出,被送往蘇聯列賓美術學院學習雕塑。
“老老實實學中西所擅,堂堂正正立一家之言。”錢邵武一語中的,簡潔而又凝練的概括出自己的人生目標。從蘇聯學成歸來,就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繼續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理論工作。《大路歌》、《杜甫像》、《江豐頭像》等一系列雕刻作品,奠定了錢邵武在雕塑界的地位﹔而《論人物肖像性格的刻劃》、《賞心論》、《雕刻之美》等文論的發表,標志著他在理論方面的成熟。這位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先后擔任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教授,又被聘為國家教委藝術委員會委員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顧問,現任中央美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委員會常設小組成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雕塑委員會會長、中國城雕全國藝委會顧問、中國美協雕塑委員會顧問等職務。
“高而可登,雄而可親,鬆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步入中央政治局會議廳,舉頭可見《泰山頌》橫幅懸挂於東牆。《泰山頌》曾作為1994年江澤民主席為19位上將授銜的場地背景。此幅作品氣貫山河、磅礡大氣,且一筆一劃無不入木三分,猶如“金剛杵”鑿在牆壁中留下的痕跡,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感。細而觀之,方知此大作雖是一氣呵成,但細微處卻各不相同,仿佛看到書家“心電圖”般的跌宕起伏。敝人猜想能寫出如此氣勢的書法,且能懸挂於京西賓館紅牆內者,必是非凡之人。觀其題款,“錢紹武”三字印証了我的猜想,不由暗喜不已。錢邵武在雕塑界的泰斗位置是無可置疑的,他在書畫方面的成就亦是了得。
談及“心電圖”,必然要重點介紹錢紹武的“一筆畫”書論。作為一名從事美術教育和美術理論研究的著名學者,錢紹武綜合多年的教育和研究心得,提出了書法是“一筆畫”的新論。鑒於錢先生書論新觀點的提出,是對書論的一種創新,故將其一筆畫整理如下。就書法而言,很多書家認為書法的核心是線條,但他則認為,中國書法隻有筆法的概念而沒有線條的概念,嚴格意義上講,線條指的是對事物輪廓的概括。而對書法的評價,以前多從“用筆”方面品評,所以看到一幅好的書作時,人們常說用筆不錯。因此,書法的核心在於“用筆”,在於遵循“一筆畫”的原則。所謂“一筆畫”就是指,一筆下去見分曉,不得涂改,這一筆正是書家發自內心的表現,就像書家的心電圖一般。而這些一筆寫下來的線條都能表達書家的心情,我們會從其字裡行間,感覺出書家的喜怒哀樂。如果說德國是音樂的民族,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學音樂,因為這是他們寄托靈魂的方式﹔那麼中國就是書法的民族,人們的喜怒哀樂是通過書法來表達,而其核心在於用筆,一筆下去就把感情傾注其中。
中國文字的特殊性是每一筆下去都是有法度的,書法是有規范的,因此可以學習繼承。所以我們就發明了世界上唯一的一種練習方法,就是書法一筆下去就不能改,不能像油畫一樣巧妙的涂抹。而這種“一筆畫”的境界,隻有大書畫家在心情很順暢的時候才能自然流露出來的,但是我們卻用這個極高的標准去要求剛練習書法的小孩子,為什麼呢?因為心和手是連在一起的,正如音樂的旋律一般,也是心情起伏的表現,中國書法就是要達到這種境界。甚至可以這樣說,通過一個人的字能看出這個人的壽命的長短和官位的高低,就是基於這種不能改的原則,這也是書法家“心電圖”的體現。
眾所周知,初學者寫字是要一筆一筆的去寫,是用第一筆體會第二筆的方式。因此“一筆畫”的原則還有一個哲學的因素,就是潛能因素,也就是潛意識的因素。古代偉人的龐大詩篇就是潛能因素的發揮,連他自己也莫名其妙,不知從何解釋,更不要說形成什麼理論。直到19世紀,才有學者對此作出解釋。弗洛伊德認為人有潛能和顯能兩種因素,潛能是主要的,比如一條河的流向是固定的,上面會因為風起浪,河流的流向就是潛能,風浪就是屬於顯能。就書法而言,潛能是重要因素,正如懷素的一首名詩《代素論》“心手相師意轉奇,詭形怪狀翻相宜。有人若問此中妙,懷素自言初不知。”這說明古人已經發現潛能因素,卻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這就如中國畫裡的筆意關系一樣,互相啟發和指導。藝術是兩種因素構成的,就是潛意識和顯意識。所以說,藝術具有浪漫主義因素也有古典主義因素,既有潛意識因素也有顯意識因素,既有傳統因素又有創新因素。又如鄭板橋所說:“風中之竹不同於牆上之竹,牆上之竹又不同於胸中之竹,胸中之竹又不同於紙上之竹。”最后一句話太重要了,重要在於到紙上之后的千變萬化,所有偶然性的東西都在上面了,到了紙上之后就變成另外一個系統了,都是長出來的,是橫豎、寬窄、虛實都是創造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這就是書法從第一筆產生第二筆產生第三筆的原理,是一種自然形成的節奏變化,這種構成是臨時性的長出來的,這和作者的修養程度和審美趣味是大有關系的。而這種修養和審美趣味是要長期熏陶的、是不自覺的、是自然安排的、是臨機應變的、是自覺和不自覺的結合、是傳統和創新的結合、是浪漫和古典的結合、是必然和偶然的結合、也是潛能和顯能的結合。總之,“一筆畫”原則蘊含了中國所有藝術的精華,這也是書法藝術代表中國藝術的核心所在。
那天,敝人同錢紹武先生在其寓所座談,閑暇間目光總是不自覺移向懸挂於中堂的那幅書法作品。到后來,我索性對著它看了半天,我簡直痴迷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挂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詩仙李白見到廬山的瀑布,觸景生情,一首《望廬山瀑布》脫口而出,並且流傳千古。讀李白的詩令人不禁遐想廬山瀑布的磅礡氣勢,看錢先生親筆書就的《望廬山瀑布》則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看著那雕石練龍般的筆墨,就似乎看到瀑布從高處飛流直下,讓人產生一種銀河從天傾斜而下的幻覺。
對於書法的傳承與創新,古人早已有結論,那就是: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縱觀《望廬山瀑布》,筆墨靈動,筆法純熟精到,書家多用中鋒行筆,筋骨彰顯,正如著名畫家黃苗子對錢紹武的評價:“雕石練龍真神力,戲海游天法自然。非醉素,非張顛、我憑我手撥心弦,當其下筆驚風雨,霹靂橫空欲破天。”書家筆力遒勁,如“錐劃沙”,又如“屋漏痕”。結體四四方方、雍容大度,具有較強的碑帖融合的特色,故顯得極為雄強渾厚,而又不失流暢、瀟洒。章法在隨性中顯得錯落有致、疏密合理,尤其是書家大膽採用行草來書寫心中廬山的瀑布,如痴如醉,震撼人心。我們從字裡行間讀出書家寬闊的胸懷和不凡的氣魄,那磅礡氣勢仿佛是李白筆下的廬山瀑布。
日薄西山,京郊昌平在夜幕中顯得更為靜謐,庄園外的水渠響起蛙聲一片。訪談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三個多小時,錢紹武先生依舊那麼健談,絲毫看不出倦意,他興致越來越高,也許是聽到門外的蛙聲,他笑著說:“時間不早了吧,談的這些夠你寫篇文章了吧?”我們趕緊起身告辭,汽車在夜幕中奔馳,想起先生出門前的那般體貼,心裡蕩漾著一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