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鴻《九方皋》中國畫
被質疑的油畫《九方皋》
“漢代玉凳”
估價2億元的《深山夜雨》(據稱是米芾作品)即將現身紐約貞觀的“中華瑰寶春季拍賣會”,但行家透露米芾早無作品傳世,目前已知隻有一件宋人摹本藏於台北故宮。同場拍賣會還將出現明洪武青花“鐘馗賞花梅瓶”、明宣德青花“宮苑嬰戲紋十六棱大海碗”等眾多“國寶”。這一事件近日發布后,業界資深人士紛紛用“胡鬧”、“弱智”、“丟臉”等詞語形容這是一出“鬧劇”。聯系去年頻頻發生的“漢代玉凳”、“徐悲鴻油畫《九方皋》”等爭議事件,我們不禁要問:在經過了多家拍賣機構數年地毯式“掃蕩”征集后,民間是否真的還有這麼多“國寶”?如果有,這些寶貝的“成色”又如何呢?
紐約貞觀拍品多為假貨?
事實上,圈內的行家對紐約貞觀國際拍賣公司並不陌生。去年,該公司一舉推出一批名頭極為震撼的“宋元書畫”,其中一幅“趙孟頫”的《三馬圖》就以1.26億元的成交價,被部分媒體稱為“迄今為止中國書畫作品在美國的最高拍賣紀錄”。
“當然都是胡鬧”、“貞觀是個騙子公司”、“這些都是忽悠”……當記者向北京和廣州的行家們了解該公司時,他們均異口同聲如此回復。“像這種‘米芾’的畫就跟去年的‘漢代玉凳’、‘徐悲鴻油畫《九方皋》’是同一回事,各地這樣的事情太多了,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些是假得很離譜的東西。當然,這家公司的做法跟所謂的《九方皋》等有所不同,屬於‘國寶幫’,他們拍賣這些‘國寶’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包裝自己,以獲得更大的利益。”北京藝術品圈內的行家方先生(化名)對這家公司很了解,“這家公司就沒拍過真的東西,他們網站上的圖片,100%都是假的,全是地攤貨。我相信這樣的拍賣很可能什麼都賣不出去。”
朱先生(化名)一直在歐美市場“尋寶”,對國外市場的狀況非常熟悉:“這家拍賣行,行內人是不看的,因為賣的幾乎都是假的,不管是書畫還是瓷器。‘米芾’這件東西,出現在它那裡太平常了。”
走遍國內外市場的買手方先生透露,這樣的拍賣公司在美國有很多,他們的圖錄一打開全是假的,但其中一部分公司是因為不懂中國藝術品,有一部分則是故意賣假:“紐約貞觀故意賣假的可能性很高,傳聞老板曾在香港辦過拍賣行,也是全部賣假,拍賣這個行當的人都知道他。去年他們拍‘趙孟頫’《三馬圖》時,行內人已經評價過一波了。”
此前,紐約貞觀老板林輯光高調宣布將600余件“國寶級藝術珍品”捐贈給廣東江門林輯光藝術博物館的消息,已經被行內人所質疑。一是質疑國寶的真假﹔二是質疑捐贈的用意。“沒有人會當這些‘國寶’是真的,但這些東西未來肯定會拍出一個高價,就像‘趙孟頫’的《三馬圖》一樣,他們自己會做出一個高價,但成交一定是假成交。”方先生如此總結這場“鬧劇”。
焦點一:不要相信民間遍地是國寶
“藝術品市場的升溫點燃了許多人一夜暴富的欲火。”孫先生收藏藝術品多年,對於市場有冷靜的看法,“‘國寶’不斷涌現,各種跟國寶有關的宣傳層出不窮,大眾寧可信其有,覺得自己也應該有‘中彩’的幸運。這從各地陸續建立的民間藝術館、博物館中也可見一斑。”
記者曾參觀過一座藏有無數“元代青花”、“清三代官窯瓷”的三線城市的民間博物館。博物館的主人表示,這些大東西的來歷不可說,背后有極為神秘的緣由。而當地民眾對於這間“國寶”博物館極為敬仰,未有任何質疑。“這種藝術館、博物館的大玉缸等,成本隻不過數百元一個,東西肯定不是雕出來,是用工業硫酸燒出來的。”孫先生說。
北京一家拍賣行的負責人周先生(化名)告訴記者,征集人員們疲於應付這些普通民眾。“元青花本來就很少,這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幾乎每天都有人不辭勞苦帶來送拍,都是直徑1米的‘元青花’大盤,一摞一摞的。之前汝窯拍了1億多元之后,又有人拿‘宋代汝窯’來送拍,而且一送就是10件。我們一說是假的,他們就跟我們吵架。”周先生無奈地說,“我們不是說民間就不可能有真品,不看就否定,而是看過后才說東西不對,但他們都不信,甚至有人拿自己認為的好東西到各家拍賣行送拍,都被婉拒后,他們就聲稱拍賣公司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集團,因為都不收他的拍品。”
記者曾參加鑒定站的鑒定活動,見到普通民眾帶來的一堆又一堆的瓷器,都是大尺寸的“珍品”,鑒定專家一旦做出否定的判斷,有的黯然神傷,有的激動得破口大罵甚至動手。在眾多鑒定活動上,很多普通市民拿著大包小包前往,但是數十件藏品中往往無一真品。曾有一個鑒定專家私下告訴記者:“有時候一眼就看出是假的,但為了取信於收藏者,不傷害他們的感情,我往往會假裝拿著放大鏡認真細看,再給出判斷,不過這樣也不一定奏效。”
“不要相信民間遍地是國寶,也不要以為自己花幾千元或幾萬元就能買到絕世珍寶,那都是自己騙自己的游戲。”方先生對那種“幸運兒”的想法感到無可奈何。而周先生的說法更為嚴謹:“民間肯定有國寶,因為拍賣這麼多年,上拍的‘國寶’還是大多來源於民間,但是數量肯定微乎其微。真正特別好的東西都是來源清晰的,隨意拿出5件‘元青花’、10件‘汝窯’,都是子虛烏有的事情。”
焦點二:江湖騙子橫行藝術品市場
事實上,國寶級拍品多年來在拍賣會上亮相的次數並不多。正規的拍賣行雖然希望國寶拍品多多益善,但存量太少,隻好抱著可遇不可求的心態征集。
周先生認為,“國寶”的概念起碼應該是一級文物,並且來源清楚。米芾的“作品”橫空出世,業界嘩然,周先生認為從中可以看到拍賣市場的亂象不僅僅存在於國內,而是全世界:“為什麼會有亂象?還是藝術品的鑒定門檻不是大眾所能了解的,大眾參與這個行業要做很多准備。”
馮原教授對此事件的解讀更加直接:“討論市場的時候我們預設了市場是規范、理性、道德的,但其實這個前提並不准確。市場的規律就是在不違反法規的情況下,無論是裝瘋裝傻還是真瘋真傻,都不過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藝術品市場就是一場真真假假的賭博,總是有傻瓜和騙子的存在。他們之間的鬧劇使這個市場更加熱鬧。”他認為,“米芾”的作品無論拍出兩億元還是三億元,結果都不重要。“這僅僅表明了中國的藝術品市場還處在江湖騙子橫行的階段,是一個充滿貪欲的市場。而諸如米芾作品這樣的‘國寶事件’,也不過是一個市場中最新的案例而已。”他認為,無論“米芾”的這件東西賣了幾億元,也是茶余飯后的談資,很快會被下一個8億元或10億元的國寶新聞所替代,“隻要藝術品市場中的人還有過多的貪欲,這種游戲就會繼續下去。”
專家觀點:按圖索驥不可取 鑒別實物更靠譜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無論是“趙孟頫”的《三馬圖》也好,“米芾”的《深山夜雨》也好,行內無法對其進行過多指責:“因為拍賣本來就不保真假,即使是國外也如此。東西不是紐約貞觀畫的,也是舊東西,我們捉不到任何把柄。”一種觀點是:“以沒有米芾作品傳世就否定其存在的可能性也太絕對,萬一某天出現一件真的呢?我們沒有看過原作就評論,也是不嚴謹的。”周先生強調:“很難用傳家、來源清晰來反駁某件東西不是國寶。沒有傳世,不一定就是假的。傳承只是佐証,不是必須。”
“確實不乏史料有而未見實物的東西。”瓷器行家陳先生表示,中國的史料記載久遠,文字並不完全靠得住,還是要以實物說話,“史料以實物存在為主,兩方面相結合,相互印証。”在市場上,關於這樣的故事不斷出現,很多收藏者對著書本買東西,發現自己可以買到書上曾記載的“國寶”,而這些“國寶”連故宮博物院也沒有收藏。曾先生(化名)就有這樣的經歷,他曾購買了一幅唐代書畫,賣家告訴他這件書畫在史料中有記載,曾先生買下后找專家鑒定,專家告知這幅畫歷代隻有文字記載,而無圖錄對照,是造假者根據文字資料臆造的。曾先生的“國寶夢”就此破滅。
“書畫是很成熟的市場,很難有這樣的機會,但刀劍這個領域還有可能出現,因為太冷門了。”刀劍收藏家皇甫江則對史料持基本信任的態度,“隻要是史書記載的,理論上應該是存在的。”另一方面,當很少人關注刀劍的時候,他偶爾會找到好的老刀劍,通過尋找匹配的史料,才發現原來史料上有對這些刀劍的記載,因此也令他更加相信史料的真實性,“這個市場中不乏憑想象和史料臆造出實物的造假者。所以對於理論上存在的東西,沒實物,不可能去印証。”
“不要單靠一個人的幻想就否定所有專家的努力達成的共識。”陳先生認為,雖然理論上是存在這種可能性的,即本來隻有著錄未見實物的東西,某一天終於浮出水面,但是要經過專家和藏家的反復論証,才可能得到真實的結論,“不過在現實中,瓷器這個領域至今幾乎未曾出現這樣的‘成功案例’。”
事件回顧
米芾《深山夜雨》事件起於3月11日某媒體的報道。該報道稱,“紐約貞觀國際拍賣公司將在拍賣會上推出280余件拍品,其中包括宋代大畫家米芾的《深山夜雨》,除此之外,書畫拍品還包括文征明、董其昌、馬琬、呂紀、清代朱耷(八大山人)、郎世寧、王?、鄭板橋、金農、李觶等名家精品。”
這一消息剛一在網上發布,業內人士反應激烈,紛紛在微博上進行駁斥。不少資深藏家表示,米芾的東西早就沒有傳世的,台北故宮有一件,但那是宋人的摹本,也不是米芾的真跡,現在故宮和大都會博物館都沒有米芾的東西。(文、圖 記者林琳、郭曉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