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畫市場贗品橫行 專職畫家買畫都會上當--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字畫市場贗品橫行 專職畫家買畫都會上當

2013年03月15日08:18    來源:半島都市報    手機看新聞

袁謙本13年前從拍賣會買到的范曾的畫,經鑒定為贗品。

袁謙本13年前從拍賣會買到的范曾的畫,經鑒定為贗品。

資本造就傳奇。一個紫砂壺可以拍出一千萬天價,一幅隻有兩個字的名人書法可以賣到300萬……藝術品投資,在近幾年的資本市場上,佔據著不可估量的位置。書畫收藏市場升溫,讓造假技術也升級換代。巨大的利益讓這個市場不斷膨脹,更有一些家族,父傳子,子傳孫,世世代代在這個晦暗不明的行當裡營生。這是一場“瘋狂的盛宴”,背后可見到的則是資本之間的“角力”。隨著採訪的不斷深入,一個波譎雲詭、黑幕重重的“書畫江湖”漸漸明晰。

在投資領域中,字畫無疑是最有行情,增值最快的品類之一。資本的注入使字畫價格日益高漲,更使一大批制假販假的人短期暴富。在這場收藏熱潮中,有多少人的血汗錢成了假字畫的殉葬品?又有哪些人在這個游戲中悶聲發財?青島的字畫市場深淺幾何?近日,記者走訪了多位青島藏家、畫家,探一探這字畫裡的“水”到底有多深。

“放眼望去,有多少真跡?”

3月1日中午,昌樂路文化市場,作為青島古董、字畫、雜項等各種收藏品的集散地,吸引了大量買家來這裡淘寶。

家住市南區的段磊近兩年開始涉獵字畫收藏,提起買字畫,他用“步步驚心”來形容。35歲的他,是某事業單位的中層干部,家中小有積蓄,但此前都用於股市和房產的投資。在朋友的帶動下,曾經主修古代文學的他也開始“搜羅”字畫了。“朋友圈裡,總有一些在前幾年成功撿漏的人,不管是古玩還是字畫。可是我現在的感覺是,別說是撿漏,不上當都是好的。放眼望去,有多少真跡?”段磊嘆氣說,真跡數量有限,尤其是“老東西”,一般人是玩不起的。

有一次段磊看中了一幅青島本地著名畫家的山水畫,3000元起拍,兩個朋友看了都覺得沒問題,可是他回家后查閱此畫家的其他真跡圖,怎麼看怎麼覺得那張畫有問題。“雖然已經在拍賣行交了定金,但最終還是沒去拿畫,賠定金總比賠全額要好吧。”段磊說。

“靠眼力吃飯,誰也別賴”

在文化市場逛了幾個小時,記者有些沮喪。很多買家都說自己上了當,買回來的字畫被專家鑒定為贗品,但自己卻說不出道道。而多數畫廊的老板,都對假字畫這個詞很敏感,根本經不起追問。“你想了解什麼?這個市場就是靠眼力吃飯的,誰也賴不著。有高仿字畫很正常。”一位畫廊老板輕描淡寫地說。

其實,古董造假 、字畫仿冒,古已有之。東晉時,康昕仿冒王羲之的書法真跡,連他兒子王獻之也辨認不出來﹔宋徽宗喜歡造假 ,仿制了一大批商代的青銅兵器,擺在宮廷裡,樂此不疲。也難怪,高仿字畫的出現在這些畫廊老板眼裡如此正常。

的確,所謂靠眼吃飯的藝術品投資造就了很多人 。據業內人士透露,島城某畫廊老板當年就倒賣過假畫,把一些高仿品賣給不識貨的有錢人,從中賺取分成,由此發家。從業兩三年,不僅買了房,還開上了奔馳車。“完成了資本積累,人家有錢了,就不玩假的了。至於現在他的畫廊還有沒有假貨,我就不好說了。”爆料人稱。

青島藏家經歷

書畫收藏躲不掉的“學費”

文化市場的畫廊,實在問不出東西,記者四處打聽,終於在圈內人的引薦下找到了幾位字畫藏家,其中一位便是島城知名畫家袁謙本。

“我這有一大堆假字畫”

3月2日,記者電話相約時,謹慎地問道:“袁老師,您那邊有沒有假字畫?”沒想到,他大笑道:“你可算找對人了,我這有一大堆,身邊的"傻帽"還有好幾個呢!”這著實讓人出乎意料,一般人買到假畫恨不得自己捂著別讓人知道,袁謙本怎麼這麼坦然?3月3日上午,記者來到袁謙本位於海邊的工作室,一坐下,他便開門見山:“進哪一個行都要交學費,書畫收藏尤其是這樣。想在收藏界有長進,學費是躲不掉的。”

袁謙本點燃一支煙,似乎陷入了回憶中。“1996年,那時候我剛過30歲,手裡有點兒閑錢,也覺得自己有10多年的書畫創作經驗,可以撿漏。於是就跟著幾個伙計一起跑拍賣會,入了迷一樣。”他說,那個年代山東最大的兩家拍賣行就是煙台拍賣行和山東嘉德,因為常年四處跟著他們跑,自己認識了不少圈內人 。而這一幫人 ,沒有一個沒買過假字畫的。

四個編織袋裡的傷痛

在工作室隔壁房間的倉庫裡,躺著四編織袋的假字畫。“這是錢買來的教訓啊。盡管當時聽到某某人打眼,高價拍來的貨是贗品,但那時候躊躇滿志、剛愎自用,加上過於自信,覺得滿眼都是撿漏的好機會。想撿漏,圖便宜,所以才會上當。”袁謙本說,幾百萬的投資,可以說是年輕時收藏界浮沉留下的傷疤。這麼多年,被鑒定為贗品的“垃圾”就一直躺在這 。

打開編織袋,稍有書畫常識的人,對落款的署名都耳熟能詳。王震、張大千、金農、齊白石、何海霞、林則徐......名是真的,但作品卻幾經鑒定為贗品。“就為了這些響當當的名字,當時每幅畫的拍得價都在兩三萬元左右。”袁謙本說,與多數初涉書畫收藏的人一樣,一開始根本想不到自己買的是假畫。

一個偶然的機會,著名文物鑒賞家史樹青來到青島,答應看一下袁謙本手裡的藏品。“史樹青當時就被稱為國寶級大師,一生鑒定的文物過百萬件,越王勾踐劍、成吉思汗聖旨金牌就是他發現的。”袁謙本說,在史樹青到他工作室之前,他把自己的藏品一一挂到了牆上,畫太多,工作間的四面牆壁幾無余地。

然而鑒定的結果差點把他擊垮。“史老先生在工作室一邊看畫,一邊一連聲兒地說"這東西不對那東西不對",當時我都快崩潰了。”袁謙本嘆了口氣。

充滿詭詐的“局中局”

從2001年開始,袁謙本創作的畫作開始頻頻在國家級展覽中獲獎,愛好所至,也沒有停下舉牌搶貨的腳步。但隨著藏品越來越多,圈子裡的朋友與日俱增,自己對於收藏的感悟也日漸提高,他開始自查自己的藏品。“讓一個受賭徒心理左右的藏家承認自己高價買到的東西是贗品,這很折磨人 ,不過必須面對。”袁謙本說。

“我們圈子裡的幾個朋友,以前參加拍賣會必然帶著一位行家,幫著掌眼。”袁謙本說,但多年以后才証實,這位“行家”其實專門販賣贗品,他在拍賣會展覽期間指定我們競拍的藏品,全是他事前到拍賣公司送拍的。

跟袁謙本在拍賣會上認識的一位老相識,恰巧在工作室喝茶。他對這位“行家”也很有印象:“他到了拍賣會現場,一般不怎麼說話,就是暗示我們哪件拍品可以兩萬拿下,哪件作品可以5萬拿下。但這個人很奇怪,自己從來不參與拍賣,多年間出入拍賣會,自己卻一件也沒買。”他跟袁謙本一樣,盲目的信任加上受貪念左右,等回過神來,幾十萬的資金已經“打了水漂兒”。

圈內故事

競拍得贗品公司險破產

袁謙本的經歷,在他所處的圈子裡,僅僅是一個樣本。藝術品投資市場繁榮的大背景下,普通市民耳聞的,更多的或許是“誰誰因為撿漏,拍得一件珍品而一夜暴富”的故事。但對頻頻出入拍賣行的藏家來說,拍賣市場每天都在上演“碟中諜”大片,充滿詭詐和欺騙。就如業內人士所說,這一行“水太深”,所有新入行的“藏家”都要交不菲的學費。

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內地富人數量增多,藝術品市場迅速發展,有實力的私人收藏家不斷出現,書畫造假產業鏈也隨之盛行。“深圳的一家房地產公司老板,因為拍賣中拿到贗品,公司一度陷入了破產境地,最后在圈子裡朋友的幫助下,用家裡僅剩的600萬存款,從台灣拍下了三幅古畫,公司借此起死回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王瑋寧說,一幅畫賣了1000萬,第二幅畫賣了兩千萬,最后一幅畫依然收藏在這位老板手裡。

進入這個圈子裡的人,書畫收藏只是他們的業余愛好。他們真實的身份,既有書畫家、金礦場老板、農產品公司老板、房地產開發商,還有來自政府機構的要員。

圈子裡的成員通過參加國內的拍賣會而認識,又在各自舉辦的私人藏品展中熟識,隨后成為朋友。圈子裡成員之間既可以在拍賣會中相互“掌眼”,也可以私下達成協議,以免在同一場拍賣會中為同一件藏品互相抬價,增加競拍的成本。圈子裡朋友情誼之堅,即便價值數萬元的藏品,無論是唐宋瓷器還是書畫名品,都可以拱手相贈。

每一位搞收藏的人都需要具備健康、良好的心態,需要發自內心的熱愛,要明白投資、暴富 、賺大錢並不是收藏的唯一目的。

(記者 王愛科 劉姝婷)

 

(責任編輯:任文(實習生)、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