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間彌生:走近南瓜感受她的幻覺--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草間彌生:走近南瓜感受她的幻覺

2013年03月07日10:16    來源:東方早報    手機看新聞

  如今已入耄耋之年的日本女藝術家草間彌生,讓源頭來自西方的波普藝術史寫入了日本人的名字——無窮無盡的圓點和條紋,艷麗的花朵重疊成海洋,混淆了真實空間的存在,隻有陣陣眩暈和不知身處何處的迷惑。無論藝術評論人士如何為她的作品加上各種詮釋和定義“主義”,草間彌生隻把自己描述成一位“精神病藝術家”。草間彌生的作品近年來頻頻在中國各種藝博會雙年展上出現,《東方早報·藝術評論》記者在日本對這位在西方波普藝術史上與安迪·沃霍爾一起見証藝術史的藝術家進行了簡短訪談。

  顛覆日本傳統女性形象

  草間彌生的經歷和藝術具有傳奇色彩,她從小患有精神分裂症,藝術是她治療自己的一種方式。她是戰后日本去紐約最出色的國際藝術家之一,並成為紐約前衛藝術的一員。她和小野洋子完全顛覆了日本傳統女性的定義。她們在紐約參與反戰、狂熱的身體表演、銘心刻骨的異國戀、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女性主義裝置、寫作詩歌和小說、拍攝自傳電影。草間彌生邂逅了美國近代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實驗電影先鋒人物約瑟夫·柯內爾,兩人一直相伴至1972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伴侶的離去給草間彌生帶來沉重的打擊,她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1973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東京,離開藝術家與評論家,逃出媒體視野,搬進了精神療養院。

  但日本社會過去30年很少知道草間彌生的傳奇,直到五六年前,老太太創造的風格使其在75歲高齡突然出了大名。為了舒緩晚年的神經緊張和病症,草間彌生每天堅持畫一種紅黃對比色背景上的圓點圖案,這種圖案風格又被用到造型類似南瓜的雕塑上,成為著名的草間彌生風格。

  草間彌生在美國的十幾年,正值波普藝術的興盛期。多年以后,當評論家們重新梳理她的創作歷程時,把“草間彌生式”的瘋狂,歸位於復雜的社會環境:“那是一個‘嬉皮士’橫行的時代,草間彌生很快就意識到這個國家正在流行什麼,他們抗議越戰,吸食毒品,追逐東方神秘,尋求外來宗教的庇護,崇尚性解放。很多人開始以打破常規為生,一些人因此變得富有和出名。”

(責任編輯:孫石磊、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