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洗錢的方式
“藝術品洗錢的手法主要有黑錢洗白、貪污式洗錢、關聯式洗錢。這些洗錢方式都是洗錢者用自己手中的黑錢,大量購買藝術品或者是建立藝術館,通過拍賣公司將手中的藝術品拍出天價,然后再安排人聯手做局,最終將高額黑金通過合法的方式進入自己的口袋中。”某文物保護協會的專家閆驅在接受本報採訪時介紹。
藝術品所具有的特點決定了它是最便利的洗錢工具之一。藝術品的價值認定沒有權威機構也沒有估價標准,可以輕易炒成天價。加之藝術品交易不透明,這些都決定了藝術品成為某些人洗錢工具的首選。
“藝術品的拍賣是當今世界上最高層次、競爭性最強的銷售手段之一,在中國,收藏文物及名家字畫的人數不勝數。不少人認為畫家的作品都可以收藏,有很高的升值空間,手中有幾件‘寶貝’就能橫空發達。正是因為這種大眾的思想,成全了不少來歷不明的藝術品的天價,也使藝術品成為洗錢的最便捷的工具。”
1月13日,“房妹”之父,鄭州市二七區房管局原局長翟振鋒因涉嫌職務犯罪被檢察機關依法逮捕。此前媒體爆料,“房妹”一家除擁有大量房產外,“房妹”的哥哥翟政宏還開有兩個公司,一個是河南十方藝術館,一個是龍源信息技術公司,其中龍源公司注冊於2000年,當時翟政宏支有15歲。媒體的調查稱,這兩個公司是翟家用來走賬的,並有多位和翟家有過合作的人士印証了這一說法。
河南十方藝術館自己的簡介中說,它是目前中原唯一關注當代藝術並致力於推進國家本土藝術現代化進程的私立藝術館,並設有展覽館、書社、茶社、畫廊、雜志社。河南十方藝術館館長是前幾年現代書法界比較活躍的書法家,著名畫家石虎、朱青生等人都和該館有過緊密來往。
河南十方藝術館對自己的介紹目前還難辨真偽,有媒體懷疑其有利用藝術品洗錢的目的,並將其與2012年10月曝光的北京環鐵國際藝術城、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洗錢案件相提並論。
近年來,利用藝術品洗錢的案例越來越多,藝術品洗錢內幕是什麼?是什麼縱容了這一做法?
藝術品洗錢新“時尚”
當今的藝術品洗錢手段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隱蔽。更有甚者將文物與博物館聯系起來,利用文物來洗錢。“當下,利用字畫來洗黑錢已過時,利用文物、古董則成為一種‘時尚’。”閆驅說。
“什麼才是文物?支有具備了有明確的傳承記錄、有確定的出土記錄這兩個條件的才算得上是文物。”在採訪閆驅時,他表示,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文物古董,大部分可以認定為是仿品。
“中國的文物仿造主要出在清末和民國初年。這個階段時局混亂,皇宮裡管理無序,不少好東西流了出來,人們少見這樣的珍寶,便出現了仿造高潮。同時影像技術在清末傳入中國,新的技術,新的傳播手段使人們的眼界大開。這一時期上海出現了中國最早的印刷業和制版技術,許多珍、奇、妙的東西通過書籍、報紙使人們認識,這也給仿造者提供了幫助。一個民不聊生的歷史古國,人們為了換飯吃沒有什麼不能賣的。這樣就使得大量的文物流向民間,仿造品也隨之大量出現。這些都為現在的文物洗錢作了鋪墊。”閆驅介紹。
當今洗錢的新“創造”在於除了與拍賣公司相聯系之外,有的還與博物館相聯系。博物館的收藏家從一般的收藏者手中低價買到的藝術品,經過拍賣公司加上網絡、媒體的炒作,將藝術品的價格拍到驚人的程度,然后買家再以“不忍心國家珍品流失的慈心”將它賣給博物館,雖然沒有賣得拍賣公司拍出的價格,但卻遠遠高於買入時的價格。
閆驅介紹了一個較為典型的案例。河南一農民將自己手中的字畫以15萬元價格賣給與某著名博物館有“親密”關系的收藏家,2012年經某拍賣公司拍賣,價格抬到9000萬元。其實這是一次假拍,作品最終還在收藏家的手中。這位收藏家最終打著不忍心國家寶物流失的旗號賣給那家博物館,雖然沒有賣到9000萬元的高價。但是卻得到遠遠高於當初的15萬元的真金白銀。
洗錢給藝術品帶來的危害
藝術品、文物成為一種洗錢工具,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藝術品、文物造假販假盛行。有人為了從中得到更高的利潤,不支對藝術品、文物進行仿造,更有甚者,將手中的文物做舊,使其價值翻倍增長,出現驚人的價格,結果對文物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文物復制的作用主要是傳承、欣賞、宣傳。在研究中、教學當中、展覽中(主要是不便於展覽的文物)都可以用復制品。如果是因為這些因素,仿制文物是國家允許的。在《文物復制管理暫行管理辦法》中規定文物的復制要按照原來的形狀、材料、大小等來復制,而且復制品還要有所標識,說明這件文物是復制的。”中國文物學會副會長李曉東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說。
“這樣嚴格的仿制過程,來源於對歷史文化的一種嚴肅的態度。而制造假文物的手段是把藝術品做舊,對藝術品所在時代進行更改,就改變了它所擁有的文化內涵。這樣的做法不是傳承文化,而僅僅是賺錢。最直接的受害者是收藏者,最終的受害者是傳統文化,這是藝術品的悲哀。這些做法都與我們所提倡的傳承文化背道而馳,於國家文化的發展有害無益。”李曉東對這種做法深惡痛絕。
危害文化發展之外,洗錢過程中,將低價買來的藝術作品利用一切手段炒到高價,也使藝術家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給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帶來一種錯誤的導向,將藝術品市場帶入混亂的狀態。
監管空白導致洗錢暢行
藝術品成為一種資本,一種融資、行賄的工具,多是通過自拍自買。這個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參與者,是拍賣公司、鑒定家以及有些媒體。
“拍賣公司在洗錢的過程中起著橋梁的作用,在洗錢者萬事俱備后,支等著拍賣公司來放這個煙幕彈,經過拍賣,洗錢者得到了一個漂亮的數字。在民眾看來這一切是按照程序來辦的,沒有一點破綻。而且拍賣法規定拍賣公司要為拍賣人及買者的資料保密,這就更助長了洗黑錢的囂張氣焰。”
拍賣法要求拍賣行業必須公平,公正,公開,誠實可信,但是有的拍賣公司根本無視這一原則。“現在大的拍賣公司所拍的藝術品不一定是真品。”閆驅說,“如今有的拍賣公司已是有錢人的俱樂部。稍微了解一些拍賣公司底細的人都知道,凡拍賣成功的天價拍品,會后百分百無人付錢提貨。他們要的就是一個過程,一個漂亮的數字,一個炒作的依據。”
如果藝術品拍賣只是一場俱樂部內部游戲也就罷了,但是當這種拍賣游戲被媒體推上公共平台,拍賣價格又被引証為評估參考價格時,影響就更為惡劣。
在這樣雜亂的“藝術社會”裡,誰來保護藝術家的合法權益?誰來為藝術品市場的發展提供保障?誰來保護中國的藝術文化?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該怎樣健康發展?
“對這種洗錢方式,我國的監管基本處於空白狀態。”李曉東說,“在2006年出台的反洗錢法中也沒有涉及對可疑的天價藝術品交易進行調查的規定。這些都讓利用藝術品洗錢者鑽了空子。盡管2011年的藝術品交易查稅和2012年的海關藝術品進出口查稅對藝術品洗錢暗流有所遏制,但是單純依靠審計制度來揭開黑幕並加以治理似乎並不現實。”
“當務之急,國家需加大干預力度,設立監管部門,對洗錢黑幕來一擊重拳。我國反洗錢法規定,100萬元以上的轉匯和20萬元以上的現金存付都要作為大額交易備案,藝術品市場可以借鑒;為防止藝術品金融化、貨幣化,歐盟最近修改反洗錢法案,觸角已經延伸到畫廊,對超過1.5萬歐元的藝術品交易進行備案,我國也可以借鑒;在拍賣過程中高額的拍賣對買者與賣者的資料信息可以不公開,但要存檔記錄;在拍賣中加大稅收力度,也能有效地控制洗黑錢的勾當。”李曉東一口氣介紹了他認為行之有效的幾種方式。
“文化的傳播離不開嚴格規范,更要靠我們對祖國文化的敬畏感來完成。所以,我覺得目前最需要的是,用嚴肅的態度來對待祖國的藝術文化,不要為了一己之利而破壞整個文化市場的發展。”李曉東如是說。
相信隨著監管的日趨嚴格和市場的不斷規范,藝術品市場將越來越健康,藝術品洗錢黑幕就會無所遁形。
藝術品鑒定尤需規范
“打擊藝術品洗錢,還有更重要的一環需要得到足夠的重視,那就是藝術品鑒定。”李曉東接受採訪時再三強調。
有收藏就有鑒定,歷史上“鑒定”二字的涵義只是收藏者和評價收藏者藏品的動詞,而現在這個動詞名詞化了,才有了鑒定家,並且成了謀生手段。1982年國家文物局成立了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這以后文物鑒定開始走入社會,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之前,文物鑒定家們都深藏閨中。
大約在十幾年前,鑒定逐漸成為行業,有一批人靠鑒定可以養家糊口,可以成名成家,可以入股風險投資。“自從有了拍賣公司,文物鑒定開始為市場服務。電視媒體進入收藏領域后,收藏品的神秘感覺、文化味道、興趣屬性等特點,開始轉變為人們一夜暴富的夢想。收藏成為風險投資和藝術品游戲的新寵。鑒定也成了神話產業。鑒定家們的手指化作點石成金的魔杖。”閆驅說,“一些博物館的鑒定家也成為了洗錢者的幫手,或者自己本身就是一個披著鑒定家外衣的文物買家。文物鑒定節目已經成為一種娛樂節目,失去了鑒定原有的意義。現在很多文物鑒定節目過分地注重文物經濟價值,宣揚錯誤投資收藏理念,給觀眾制造了一種神秘感,迷惑了觀眾,更為藝術品洗錢行為驅逐了障礙。”
“藝術品是無價之寶,而目前在中國沒有專門的藝術品鑒定中心。我們支有一個由國家文物局管轄的文物鑒定委員會,而此鑒定委員會主要是針對文物系統內的文物的鑒定定級,特別對珍貴文物、一級文物以及國家重大的文物案件進行鑒定,不對社會上一般的藝術品進行鑒定。”李曉東介紹,“在藝術品的拍賣過程中,無人對藝術品的價值進行鑒定,也無人對藝術品的真假產生疑問,拍賣公司拍出的高價也就無人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