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較大的雄性個體
生態復原圖
英國《自然》雜志網站21日刊載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黃迪穎主持完成的研究論文《侏羅紀兩棲蚊子及其幼態特征》,揭秘史前“恐怖虫”實為侏羅紀兩棲蚊子。
據了解,恐怖虫是由俄羅斯科學家1992年報道,稱之為驚人恐怖虫,體長不足1厘米,觸角很短,具刺吸式口器,無翅,后足呈大螯狀,腹部有成對的肉質側葉,外表恐怖驚悚。
因為恐怖虫與已知的昆虫都有很大區別,所以學者們無法將其歸入任何已知的昆虫目。但學者過去曾一致認為恐怖虫是寄生在翼龍體表的一類外寄生虫。
黃迪穎介紹,此次研究最新發現13塊來自我國內蒙古寧城縣道虎溝中侏羅紀九龍山組(距今約1.65億年)的恐怖虫化石,這些化石首次顯示出恐怖虫雌雄個體形態完全不同,為研究其親緣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
“這13塊標本中隻有2個雌虫,它們后足不呈大螯狀,腹部缺少成對側葉,就像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更重要的是,它們都與雄性保存在一起,甚至保持了雄虫在上抓握雌虫的交配姿勢。這種現象極為罕見,是我們研究恐怖虫演化的關鍵線索。”黃迪穎說。
研究人員認為,恐怖虫不是外寄生虫,它的雌性個體不具備外寄生虫的特征。恐怖虫和現代蒼蠅、蚊子等同屬雙翅目,與一種原始的沃氏纓翅蚊翅脈特征十分相似。這種沃氏纓翅蚊腹部具有和恐怖虫類似的側葉,且僅出現於雄虫。它們具有獨特的生活方式,從蛹羽化后不久便脫掉翅膀,進入水中交配﹔更有趣的是,它們在水中死亡后還常保持交配姿態。
研究團隊判定,與現代纓翅蚊一樣,恐怖虫從蛹羽化后可能經過短暫飛行就脫掉翅膀,進入水中交配,因而帶翅膀的恐怖虫非常罕見。它們口器退化,並不取食,成虫僅有短暫的生活周期﹔它們交配產卵后死亡,但仍能保持交配姿勢。雄虫的螯狀后足並非用來夾住恐龍的毛根,也不是捕食工具,而可能用於雄虫間的爭斗,以奪取交配權。(王玨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