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上海普陀區、年近古稀之年的張女士家傳有一些老瓷器,被說服參加了兩次拍賣會,並支付33.2萬元的展覽費和10萬元的修復費。沒想到,“寶貝”全部流拍,而他們的43.2萬元養老錢也付諸東流。記者調查發現,虛高估價騙取展覽費、圖錄費已經成為一種新型的騙財手法,由於其利用法律漏洞打“擦邊球”,簽訂了不利於拍賣委托人的合同,受害人往往很難拿回被騙錢財。
張女士聽人說“現在‘老物什’很值錢”,想估估家中那些瓷器的價值,便和老伴鄭先生一起上網查詢拍賣公司。幾次電話聯系后,他們來到了一家看上去規模比較大的公司。熱情的工作人員接待了老兩口,請專家進行鑒定,還真的從中“淘”出7件“寶貝”——其中2件還是清朝乾隆官窯精品,7件估價總額為2368萬元!被高估價沖昏頭腦的兩位老人,只是一味聽從客服人員的殷勤指導,同意將6件瓷器參加香港的拍賣會,1件參加上海的。按此計算,7件瓷器,需支付展覽費33.2萬元。由於其中一件清代粉彩描金花卉碗有些缺口,公司表示可以修復,修復費用需10萬元。之后,二老分數次支付了43.2萬元。
2012年9月25日、12月19日,在上海和香港,令兩位老人無比期待的兩場拍賣會如期舉行。但無情的結果擺在眼前:7件瓷器全部流拍!直到最后一件拍品流拍,兩位老人才開始產生疑惑。他們找到一家專業古玩鑒定機構,經儀器檢測,2件是民國仿清代的,4件是現代瓷器,不值幾個錢。二老蒙了:所謂數千萬元的高估價,原來是一場騙局,而那間忽悠他們的公司也身份不明問題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