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壕”(護寨牆)殘垣120米,內牆現高1.5米,牆面寬0.76米,牆垣設有瞭望孔。在“戰壕”的北面,還有一個寬1.1米,內高1.5米類似出入口狀的“門”。
現場挖掘的新石器時期陶片。
興寧徑南發現四千至一萬年前古人類生活遺跡
春節期間,梅州考古工作者在興寧市徑南鎮新洲村寨下的一座800多米高的山上,發現一處古人類生活遺跡,現場挖掘出一批新石器時期的夾砂灰陶陶片,這些陶片的文飾有籃文、水波紋、席文、弦文等幾何紋飾,專家推斷,這些軟陶陶片為距今約4000至10000年前新石器晚期的山崗遺存,對研究興寧原生態住民的發展歷史與客家人的遷徙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春節前夕,新洲村寨下村民小組村民在村邊一座800多米高的黃興寨山上修筑健身登山小道,當修到山頂時,發現一條長約千米、被荊榛雜草覆蓋的“戰壕”。這些“戰壕”為就地取材的土砂夯筑,至今仍堅固結實。村民們從“戰壕”裡挖掘出一些瓷、瓦碎片和古錢幣。
春節期間,梅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朱迪光與當地考古工作者,專程到黃興寨山頂“戰壕”考察,發現“戰壕”裡不但有清代以前留存的瓷、瓦碎片和村民撿拾的古錢幣,“戰壕”地下和周邊山頭還埋藏和散落著不少籃文、水波紋、席文、弦文等幾何紋飾的軟陶陶片。
經對比研究,初步推斷這些出土的夾砂灰陶為距今約4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崗遺存。 (記者葉仕欣 通訊員朱日暉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