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史料新發現:《滿洲事變大畫譜》【3】--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侵華日軍史料新發現:《滿洲事變大畫譜》【3】

2013年02月20日10:41    來源:東北網    手機看新聞

80年前在黑龍江省東南牡丹江地區發生的鏡泊湖連環戰,是繼中國人民打響抗日第一槍的江橋抗戰僅4個月之后的一系列抗日戰斗,已為東北抗日斗爭史與東北黨史界認可,逐漸為人所知。鏡泊湖連環戰最早見於1962年的《黑龍江文藝》和大型文學刊物《收獲》,是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的創始人李延祿的回憶錄第一部分《疾風知勁草》。1979年出版全部回憶錄,書名為《過去年代》。文革后才見有文章談到鏡泊湖連環戰。這本來是我國最早的抗日斗爭,僅從戰斗次數和規模上來講也應是一大史事。然而近30年來,記載這一抗日斗事件的文字卻與李延祿的回憶錄出入很大。例如由東北三省學者們編寫、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東北抗聯斗爭史》這樣權威性著作,寫到鏡泊湖連環戰首戰“牆縫之戰”,說抗日軍是與“日軍上田支隊和偽軍2000人”作戰。“交戰數小時,日軍小川鬆本大尉以下120人斃命,偽軍一個營帶械投降”,鏡泊湖連環戰共打死日軍600人。

新發現的日軍《鏡泊湖畔上田大隊(獨立守備隊第六大隊)戰斗》可以說明幾個方面的史事:

首先,從這份日軍的戰地速寫畫和文字解說上看,日軍上田支隊的確入侵了鏡泊湖地區今屬黑龍江省寧安市,並遭遇“支那軍”—抗日武裝伏擊,發生了戰斗。雖然它只是日軍上田支隊的一個中隊,不是上田支隊全部,但畫題和文字解說都明確標明是

《鏡泊湖畔上田大隊(獨立守備步兵第六大隊)的戰斗》。如果有另一場上田大隊的戰斗,日本人豈能漏掉?可見高野大尉中隊的戰斗就是各種抗日斗爭史書、文章中所說的上田支隊“牆縫戰斗”,並非《寧安縣志》等書中說的”來了上田支隊六百人”,日本人更沒有說這支上田部隊從屬日軍主力天野旅團﹔

其二,日軍畫冊上記錄的與“支那軍”發生戰斗時間是3月21日。這和李延祿回憶錄記載的牆縫戰斗發生時間3月13日,一前一后,牆縫大戰在前,此戰在后,差了七天。顯然,高野大尉指揮的這支上田支隊的中隊,雖然看起來也是在鏡泊湖南河口一帶遭遇抗日武裝伏擊,卻此戰非彼戰,不是同一場戰斗。顯然這支上田支隊是在天野旅團遭伏擊一周之后,才到達鏡泊湖地區的。各種史著把上田支隊的鏡泊湖戰斗與鏡泊湖連環戰的首戰牆縫大戰混為一談了﹔

第三,從這份日軍史料上看,戰斗從下午2時開始,隻進行了兩小時,而不是日軍與李延祿補充團“從天不亮打到天黑”,戰斗進行了六七個小時。更沒有說日軍“600人在山下排成一裡多長”,向山上抗日武裝射擊,遭到抗日武裝從“牆縫山上”投下“像暴雨般”的無數手榴彈的攻擊,日軍才傷亡70人。此說法是該縣調查人員聽當地一趕車人所講,不辯是否合情合理,信以為真。至於“暴雨般的”無數手榴彈大多是廢品吧,不然為什麼殺傷力如此之差!(但李延祿的牆縫戰斗,卻真的是補充團700勇士投擲了救國軍全部庫存的手榴彈,才大量地殺傷日寇)﹔

第四,幾種版本的上田支隊鏡泊湖牆縫戰斗,都說到日軍被當地獵人陳文起引入救國軍補充團伏擊陣地的。而此畫的文字解說中,卻無一字說有“支那人”向導引他們誤入伏擊陣地。可見,諸種上田支隊的鏡泊湖戰斗的編造者,看到過李延祿的回憶錄,知道確實有位鏡泊湖獵人陳文起及其英雄事跡,被他們“嫁接”過來﹔

最后,日軍這份史料說了實話:一個連隊傷亡32人,並不算少。既不是《寧安縣志》制造的日軍傷亡七十人,也不是另幾種史料中所說的傷亡120人還有偽軍一個營反正等等,這更証明此戰與重創日寇的李延祿救國軍補充團牆縫大戰不是一回事。

(責任編輯:孫石磊、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