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馬監太監黃海的兩塊墓碑。周靜妍 肖雷 攝
日前,南京天隆寺內施工時,挖出一盒共兩塊墓碑,打開后發現,墓碑竟是明南京御馬監太監黃海的墓志銘。御馬監太監為正四品,相當於知府。雖說御馬監只是個養馬的機構,但是因為負責扈從皇帝出征並執掌兵符,同時提督西廠,御馬監成為內廷最有權勢部門之一。《西游記》中孫悟空曾被授予御馬監“弼馬溫”之職,孫悟空嫌官小。事實上對比一下明代官位表,“弼馬溫”作為正四品一點也不低。
發現墓碑及時通知文物部門
昨天上午,南京市雨花台區西善橋街道辦事處主任朱先生陪同記者,來到西善橋歷史文化博物館,御馬監太監的墓碑就保存在這個博物館中。據朱主任稱,他們上周接到市民電話,稱安德門外的天隆寺中施工時,工人挖到了兩塊扣在一起的石碑,不知道是不是文物。“我們趕緊和雨花台區文化局聯系。最終這兩塊墓碑被送到了街道博物館。原本墓碑是扣在一起,用金屬條捆扎著的,稱為一盒墓碑。我們拿到時,金屬條已經被拆掉,我們查看了墓碑上的字,得知是明代南京御馬監太監的墓志銘。”
兩塊墓碑均為正方形,邊長73.5厘米,其中一塊上用篆書寫著“明故南京御馬監太監黃公墓”,另一塊用非常整齊的小楷寫著他的墓志銘。
14歲進宮,歷經5位皇帝
從墓志銘中可以得知,為兩塊墓碑撰文的是南京光祿寺少卿李岱,書丹(把碑文用紅筆書寫到石碑上)的是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府事、保定侯梁任。兩塊墓碑均保存非常完整。
從墓志銘中可以看出,墓中墓葬的人姓黃名海,山后直北部人(今太行山北端),卒於明正德戊辰年(公元1508年),時年85歲。明英宗正統丁巳年(公元1437年),14歲的他進入內廷,賜姓黃。正統丙寅年(公元1446年),23歲的黃海跟隨英宗到南海子狩獵。皇帝射中一隻鹿,但是沒有抓到,黃海馬上騎馬追趕將其捉住。皇帝很高興,讓黃海“起居出入恆在左右也”,從此黃海也得以官運亨通。
天順甲申年(公元1464年),黃海調入“二十四衙門”之一的御馬監,歷任司房寫字、典領簿書出納、左右監丞、左少監等職,明孝宗弘治乙丑(公元1505年),已是82歲高齡的黃海出任南京御馬監太監。三年后,黃海死於外第(宮外的住宅),葬於聚寶門外安德鄉天隆極樂寺,這也與墓碑出土的天隆寺相一致。
雖是太監,但手握大權
說起太監,大多數人都認為是閹割之后進宮侍奉皇帝、妃嬪的宦官。事實上在明朝,幾乎所有的宦官都分屬於史稱“二十四衙門”的24個宦官機構,隻有每個機構的總管才能稱之為“太監”。這些太監的品階達到正四品,相當於明代地方一個府的知府。至於御馬監,鳳凰出版集團編審、明史專家馬渭源告訴記者,御馬監最初的職能是管理皇家御馬和外國進貢的良馬,為皇帝出征出游准備使用的馬匹。《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吳元年(公元1367年)設御馬司,掌管御廄馬匹,品階為正五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重定內廷機構,將原來的九個監擴充到十二個,並增設四司八局,並稱“二十四衙門”,品階也升為正四品。
《明史》記載,由於御馬監職掌御馬,自然有養馬、馴馬人員,由此產生了一支由御馬監統領的禁軍。明宣宗宣德年間,正式給這支禁軍起了個名字,叫做“羽林三千戶所”,直接歸皇帝領導。明憲宗成化年間,為加強特務統治成立“西廠”,提督便是時任御馬監太監的汪直。自此,御馬監除了管理御馬、執掌兵符、掌管“三千戶所”外,還提督西廠,成為和“司禮監”並稱的一文一武兩大宦官機構。黃海身為南京御馬監太監,手握大權,南京光祿寺少卿、南京左軍都督府掌府事、保定侯這樣的高官為他撰寫碑文並書丹也不難理解了。
電視劇《好女春華》中,太監汪直多次幫助主人公邵春華轉危為安。作為太監,手中竟有如此翻雲覆雨的權勢。原來在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明憲宗成立西廠,汪直擔任提督,而他的正式職務正是御馬監太監。此時的黃海,還只是御馬監的正五品左右監丞,相當於部門主任。
“弼馬溫”地位相當於御馬監太監
《西游記》中,玉皇大帝招安孫悟空,讓其擔任管理天馬的“弼馬溫”一職。孫悟空嫌官小,棄官而去返回花果山。《西游記》原書中描述:猴王忽停杯問曰:“我這‘弼馬溫’是個甚麼官銜?”眾曰:“官名就是此了。”又問:“此官是個幾品?”眾道:“沒有品從。”猴王道:“沒品,想是大之極也。”眾道:“不大,不大,隻喚做‘未入流’。”
那麼,孫悟空當這個“弼馬溫”,真的是如此小官嗎?回到原著,吳承恩寫《西游記》,其中的官職參照的便是明代官制。孫悟空剛到天庭,玉皇大帝給了孫悟空一個“弼馬溫”的官。之后孫悟空“會聚了監丞、監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員人等,查明本監事務,止有天馬千匹”。從這段文字看,整個御馬監的事務都要向孫悟空匯報,由他查明,他自然就是御馬監的一把手了。明代御馬監的一把手,正是御馬監太監。太監是閹割之后的男子,是個貶義詞,孫悟空作為頂天立地的英雄,自然不能叫做太監,吳承恩便給他找了“弼馬溫”這個詞。如此看來,對照明朝官職,“弼馬溫”儼然是個四品官,一點都不小。
至於吳承恩為何杜撰“弼馬溫”這麼個官名,台灣歷史學家蘇同炳先生的《“弼馬溫”釋義》一文說得清楚。原來古人在馬廄中養馬時,為防止馬匹鬆懈倦怠,要在馬廄中養一隻猴子。猴子天性好動,上躥下跳,這樣馬兒便時刻保持緊張心理,增強免疫力,避免患上馬瘟。“弼馬溫”三個字,正是取“避馬瘟”的諧音。(記者 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