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千年風雨的文物何以消失--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歷經千年風雨的文物何以消失

2013年01月31日08:33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大戲曲家湯顯祖一語道破了古往今來多少游人對安徽的向往。在這片歷史悠久、群星璀璨的江淮大地,有三國故地,有歐陽修筆下的醉翁亭,更有有“中華文明曙光”之稱的含山縣凌家灘聚落遺址。

然而,這些歷經了千年風雨、傳承了千年中華文化的文物,卻在當今社會面臨著消失的危險。自2007年,安徽省文物局啟動了歷時5年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普查人員的腳步踏遍了全省107個市縣。經國家普查辦核定,安徽省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5005處,其中5年間新發現的文物有17185處,復查登記7820處,登記消失文物2134處。

文物因何消失

據安徽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普”是對全省不可移動文物全面普查,包括復查,新登記的文物涵蓋了各個歷史朝代,尤以建筑類遺址居多。消失的文物主要為古遺址、古建筑、古墓葬,消失的原因比較復雜,其中城市建設是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時,地方公布的各級不可移動文物並沒有消失。部分消失文物沒有定級,且地理位置比較偏遠。

文物普查后呈現出的數據並不代表文物完全消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所長李虹說:“距第二次文物普查已過去20多年,由於受到當時普查條件限制、人工統計不夠准確等原因,使得‘三普’之后文物消失的數據才會如此驚人。”同時,由於古遺址、古建筑群等佔地面積廣,不可移動文物不可避免地與城鄉基礎設施、城市建設規劃發生沖突。李虹說道:“文物消失主要是因為配合經濟基本建設、土地開發、農田水利建設等,對涉及的文物點做考古發掘,一些發掘以后回填的遺址,不再作為不可移動文物保留。二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不少文物古跡散布於廣大田野、山區,無人管理,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而坍塌、損毀。”

消失在城建中的文物

安徽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進行工程建設之前,我們都會對這片區域進行勘探,如有文物點,我們都會進行搶救性挖掘,原則上是原址保護和盡量避開,如果計劃實在避不開,我們會要求施工從邊緣進行。”

因為工程建設,文物遺址遭到破壞的情況屢屢發生。合肥市的桃花店墓葬群共勘探發現6座古墓,但其中兩座已在施工時毀壞殆盡。該古墓群屬於合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7月有關部門已在此地立碑保護。經過連日搶救性發掘,兩個西漢時期墓葬和一個明朝古墓重見天日,同時出土的還有大量的古幣、一把鐵劍、釉罐等文物。大量保存完好的隨葬品相繼出土,提供了合肥地區兩漢特別是西漢墓葬葬制、葬俗方面的實物資料。

安徽省一處距今約6000年的遺址也正面臨著消失。據悉,這片發掘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遺址,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青銅器、鐵器、瓷器等珍貴文物800多件,發現新石器時代和宋至明清時期墓葬、房屋建筑基址及各類窖穴、灰坑等300多處,是目前安徽省一次性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史前遺址,也是該省史前遺址出土文物最多的一處。但此遺址位於修建的蕪湖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水庫范圍,該電站是目前安徽省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是國家“十一五”重點建設工程。屆時一旦蓄水,整個遺址將沉沒於水底。

阻擋文物消失的腳步

文物延續著歷史記憶和文化價值。當城市化進程加速對文物造成損壞,保護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物成為一項挑戰。安徽省文物局文物管理處相關負責人說:“我們秉著正確處理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合理利用的關系,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將保護規劃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城鄉建設總體規劃中。及時公布不可移動文物名錄,並對其價值進行評估,公布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相應加大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力度,切實改善文物保護狀況和保存環境。”安徽省在文物保護方面不僅將文物保護的有關要求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同時開創了一個全民參與的文物保護工作新局面,文化遺產保護正在步入全民參與時代。

“為了普及文物知識,讓老百姓成為文物保護的參與者,合肥市專門設計了文物、古建、遺址、墓葬的卡通宣傳畫,在公交車、路牌上投放公益廣告,加大對文物保護的宣傳,並向社會公布熱線電話,請市民提供文物點線索。”合肥市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此外,安徽省在城鄉成立一支支志願者隊伍,義務保護文物。

廣德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楊仕偉表示:“目前,我縣共有志願者13名。這支志願者隊伍是經過選拔的村民,擔任當地的不可移動文物點的義務看護員。他們負責文保單位的外部環境及夜間巡視,每月兩次將自己巡視的情況報告文物管理所。遇到突發情況,他們會及時和當地公安派出所聯系。這支志願者隊伍有效地遏制了違法犯罪的發生,充分發揮了他們對文物義務保護的積極作用。”(記者 劉修兵 實習生 楊 涵)

(責任編輯: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