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封俊虎 馬來西亞創價學會收藏
人的許多記憶是不死的,它們就塵封在右腦一個叫“海馬體”的內褶區裡,靜靜地等待著被喚醒。筆者兒時的一段記憶,就是被封俊虎喚醒的。
記憶中,當年篤信佛教的姥姥常常對著一把折扇念念有詞,但她究竟在念什麼,年少的我並不知道。幾十年后的一天,在觀賞封俊虎的《心經》作品時,我的這段“不死的記憶”竟“復活”了。封俊虎很認真地對我說:“歷代書家多有書《心經》。我可以斷定,你姥姥的那把折扇上書有《心經》。”后經年邁的家母証實,封俊虎所言極是。
由此《心經》的“情緣”,使我對封俊虎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他抄寫的《心經》作品開始留心起來,並聽到、看到許多關於他抄寫《心經》的故事。
封俊虎雖不是居士,卻滿懷對佛教文化的敬仰,一直跋涉在給“心”找個“家”的路上,為此他拜訪過許多古剎。與藏傳佛教的活佛、僧侶們很有佛緣,時有和他們交往,交換關於佛理和書法方面的心得體會。
封俊虎說:“佛經卷帙浩繁,林林總總,蔚為大觀。而卷帙浩繁的佛經中,又尤以《般若心經》廣為傳布。它是600卷的《大般若經》中最短的一部佛經,僅有260個字,卻是《大般若經》的中心和宗要。其中的‘般若智慧’,就是教人永葆清淨之心,寂靜之心,光明之心。”他抄寫《心經》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藉此來擺脫無明煩惱的人生境界,用書法來表達離苦得樂的人生哲理和修持,進而影響更多人,讓更多的人來喜歡藝術。他甚至認為,書家抄寫《心經》,不只是為寫而寫,那是他們吟誦佛經的另一種形式,而且寫的越多,心境越透徹、越澄淨,對生命、對生活的體悟會越深刻。古往今來無數書家傾注了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抄寫《心經》,其原由大抵如此。
封俊虎抄寫《心經》的方式堪稱獨特,他一直沿用傳統的方式,不用“瓶裝”墨汁,而是親手研磨。他說,一邊研墨,一邊聽著梵樂,能把心情調整到平和的狀態,同時也是在體驗這個過程帶來的愉悅。
但凡條件允許,封俊虎每天都要抄寫《心經》,少則三遍,多則十幾遍,這是他數十年養成的習慣。對他來說,抄寫《心經》的最佳狀態是雨夜時分:薄薄的霧靄悠悠聚起,又徐徐彌漫開去,繼而天低雲厚,風急雨驟,雨點打在窗上嘩嘩作響。此刻,封俊虎第一反應就是抄寫《心經》,不管他這時在忙什麼,都會停下來,蘸墨揮毫,一筆一劃,一字一句,忘我書寫……
封俊虎在多年抄寫《心經》的實踐中,以書寫心、以墨展性,不僅在藝術上自成一格,還形成了把“外在的形式”與“內在的精神”統一於“性空”的理念。所謂“外在的形式”,是指抄寫《心經》不拘泥於用什麼書寫符號去表達,去解讀。所謂“內在的精神”,是指心要清淨、平和,不要滿腦子功利思想,在此基礎上寫成的作品,才能彰顯出《心經》性空和淡泊的特質。顯然,這一理念,既具有實踐意義,也具有理論價值。
對有人提出的“用草書去寫,無從體現對佛經的恭敬心意,不符宗教要表達恭敬、虔誠、庄嚴、肅穆的儀軌”的觀點,封俊虎不敢苟同。他認為,誠敬抄經,不限於任何符號,心才是第一位的,要有恭敬的心,要有清淨的心,明心見性,不受雜染,這才是符合抄寫經書的首要條件。《封俊虎書心經》用草書寫成,徐疾自如,頓挫有致,重輕相間,形態各異,儀態萬千,將文人氣質和傳統藝術的精華有機的融合在一起,給人以疏密有度、張弛益彰的藝術感染力。
按照封俊虎的抄經計劃,他將抄寫《心經》不輟,請一百位有緣的千年古剎的方丈、高僧大德共同題寫《封俊虎書心經》一簽,裝裱在他10年來創作的每一卷《心經》精品的前面,組織一個以《心經》為主題的個人書法展,出版一部以《心經》作為主題的作品集。封俊虎學的是英語專業,這使他能夠站在中西方文化交匯點上,以“書”彰佛,廣宣流布,去影響更多的人了解書法藝術帶來的美、認識佛教帶來的祥和,從而喚醒人們去熱愛生活、放棄暴力、擁護和平。
日前,筆者有幸造訪封俊虎在北京國展附近的工作室,於古色古香的氛圍中,但見一盆樹齡百余年的對節白蠟盆景,老樹虯枝,長勢繁茂。倏忽間,由樹及人,我想到了它的主人封俊虎:他不正是在用豐富深厚的學養、博雅高致的人品滋養自己的書法藝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