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性美術館的藏品和公益性空間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構建的,因此有責任拿出最好的作品回饋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美術館通過對展出作品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化和加強自身典藏工作的研究力度,更能夠凸顯美術館作為研究機構而非展覽機構的文化形象意義。
這是一部中國20世紀的現代美術史,也是一部匯集不同地域特色、不同學術流派的藝術盛宴。
在這裡,你可以感悟以石魯、趙望雲為代表的長安畫派是如何踐行“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理念,可以細察20世紀京派繪畫的碩彥名宿金城、陳師曾、陳半丁、於非闇是如何在傳統藝術精髓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還可以直面上海藝術發展中的“現代化”與“全球化”,感受廣東現代美術的“碰撞”與“交融”。在這裡,你可以體味“傷痕美術”是如何以沉思的姿態沖破原有美術觀念和樣式化的束縛,可以欣賞“鄉土寫實主義”如何以平視的手法和真切的情感表現人性與現實,可以體味“新古典”主義如何探索形式語言與主題表達的一致性……
中國美術館正在舉行的“群珍薈萃——全國十大美術館館藏精品展”,自1月18日開幕以來,平均日參觀量達3500人次,留言上千條。觀眾們往返穿梭於各個展廳,欣賞著由不同地域文化和藝術構成的群珍輝映之景。“一看到展覽的題目,就覺得這次展覽十分精彩,一定會很有看頭。果然不虛!”有觀眾表示。“老一代山水畫家愛國,他們用飽含激情的筆墨繪畫祖國山河之壯美,反映新中國建設的巨大變化,這一點值得后人學習。”也有觀眾留言。
為美術館長期陳列提供范本
“此次展覽著眼於我國近現代美術發展的歷史、當代美術的優秀成果、美術發展的地域性特征等問題,匯集了國內十大重要美術館的特色藏品,在體例上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說,從公眾的觀展熱情和在留言簿上的各種提議可看出,到美術館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是我國民眾重要的文化需求。“老百姓需要有場所去欣賞藝術品,有了場所后還需要有經過學術梳理、學術策劃和學術組織的展覽,因此,美術館自主策劃的館藏作品展是最能滿足老百姓需求的。”范迪安說。
據中國美術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覽不僅吸引了北京市民,山西、陝西、河南、四川、山東等地的很多觀眾也專程前往參觀,部分旅行社更是將該展作為重頭項目進行推介。
“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時代的文化烙印和創作面貌,感受到藝術家們的精神氣息,並從他們跌宕起伏的生活中,學習那種執著和永不言棄的精神。”廣州藝術家張先生說,此次展覽不僅對普通市民是很好的藝術普及,對於藝術家和藝術院校的學生也是一次很好的觀摩與學習機會。
“對於美術專業學生而言,此次展覽真是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這在平日裡或之前的美術展覽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各大美術館都使盡渾身解數,將自己最好的作品拿出來同台亮相,這對於每一個學習繪畫創作或是理論研究的學生都是不容錯過的好展覽。”前來參觀的中央美院美術史系學生李瑩說,“一個好的展覽是會自己講故事的,我們在這裡能同時看到10個館在講述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它們又一同在中國美術館講述20世紀中國的美術館收藏的故事。”
“中國的美術館以后要走向長期陳列的正軌,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是美術館未來發展的希望,也是中國美術未來的希望。現在年輕人在學習繪畫的過程中見到好作品的機會不多,短期流水式的展覽質量又參差不齊,這次展覽為中國老百姓提供了欣賞優秀藝術作品的良機,也為今后美術館的長期陳列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蘇高禮說。
拿出最好的作品服務於社會
今后,美術館如何進行長期陳列?如何利用藏品加強學術建設?如何有效地為公眾服務?這是需要每一位美術館館長深入思考的問題。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說,此次展覽讓公眾看到了中國美術館界的整體面貌和姿態,對各美術館間的公共文化資源共享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他說:“這些年,美術館界從規范業務管理到藏品資源整合,從信息共享到攜手作戰,一直嘗試著為中國公眾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希望借此機會,各美術館能把自身藏品更加廣泛和深入地提煉出來、串聯起來,形成更系統、更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並全力以赴地用好這些資源,為社會、為公眾服務。”
中央美院美術館此次將主題確定為“新中國美術的青春時代”,展出了該校歷任教師青年時期的作品和歷屆優秀畢業生的留校精品。館長王璜生表示,此次聯展各大美術館都拿出了最好的策劃和最精彩的作品參展,極有爭奇斗艷的效果。
“美術館的藏品和公益性空間是用納稅人的錢來構建的,因此有責任拿出最好的作品回饋於社會、服務於社會。美術館通過對展出作品的研究,不但可以深化和加強自身典藏工作的研究力度,更能夠凸顯美術館作為研究機構而非展覽機構的文化形象意義。”王璜生說。
“賓虹氣象——黃賓虹書畫藝術”是本次展覽中唯一一個以單個藝術家為專題的展覽。浙江美術館拿出了黃賓虹的45件山水、花鳥和書法作品,系統展示了黃賓虹各個方面的藝術成就。“我們希望展覽能讓觀眾更深更廣地了解黃賓虹的藝術風貌,讓中國畫界重溫黃賓虹的藝術精神。”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說,美術館要善待藝術家的捐贈,要通過舉辦各種展覽和出版物發揮藏品的社會功能。將藏品放在庫房不用,是對公共文化資源的嚴重浪費。
湖北美術館館長傅中望表示,美術館一定要對自己的藏品進行系統性的梳理、研究和保護,並通過不斷地展覽發揮藏品的社會功能。美術館隻有不斷地將好藏品拿出來進行展示,才能與藝術家和觀眾形成良好互動,吸引藝術家捐贈,吸引老百姓關注。
“美術館因擁有藏品而名實,美術作品因得到美術館的收藏而名重。其實藝術家們非常看重美術館,也非常關心將作品捐給美術館后,這些作品能否得到妥善的保存和有效的展示。美術館以往對很多捐贈隻藏不展,美術界有一些意見,也有一些擔憂,認為沒有發揮藏品的作用。‘群珍薈萃展’對美術家來說既是一次回報,也是一種促進,它將觸動美術家們將更好的作品留給公立美術館,讓它們長期發揮作用。”范迪安說。
中國正規美術館建設的開始
如何能真正在公共文化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這不是口號性的倡導,它需要美術館人的實力、眼力、魄力和執行力,需要美術館在“場地尋租”和“固定陳列”中進行取舍。
藝術家靳尚誼對美術館建設曾長期關注,他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動員中央美院的教師向美術館捐贈100多件各種形式的藝術作品。靳尚誼說,我國的美術館建設起步很晚,而且少有固定陳列。從歷史上來看,我國有著非常豐富的古代收藏,藏品大多集中在故宮,但故宮沒有條件展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故宮每年都會在10月份進行“晾畫”,為期一個月,主要怕發霉,不是真正的展覽。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美術館數量迅速增加,但主要形態還是一種流動性、臨時性的展覽館,不僅很多美術館沒有藏品,即使有藏品的也大多將它們埋置於“深閨”之中,很難與觀眾見面。
靳尚誼稱:“十大美術館共建精品陳列之舉意義非凡,這標志著中國正規美術館建設的開始!”他所說的“標志”,既是對此次展覽的肯定,也是對中國美術館界如何走向規范化、專業化建設的期盼。
中國的美術館建設剛剛起步,發展還很不平衡。一方面,部分城市在興建美術館,但也有部分大城市,甚至省會城市還沒有美術館﹔另一方面,受困於實際條件和認識上的不足,不同美術館間的專業水平也參差不齊,在藏品數量和質量上都存在諸多差距。我國除北京畫院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等少部分美術館擁有固定藏品陳列外,其他美術館大都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固定陳列。這對中國的美術館事業是一個缺憾,對於廣大的觀眾也是一個損失。
因此,“正規的美術館建設”在今天已顯得尤為重要。美術館人是選擇加強自身的主體建設、豐富自己的館藏、推出自己的固定陳列,還是選擇將自身打造成展覽館,走馬燈似地舉辦一個又一個展覽,甚至失去專業水准和職業操守,這是美術館能否健康發展的關鍵。中國美術館敢於開風氣之先,在全國的美術館界樹立一個標准和形象,已然表明了某種態度和立場。(記者 高素娜 實習生 李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