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藝術門類冗雜,若從受眾群體角度區分,可分為三種: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民間藝術。如果說學院派與文人藝術或多或少帶些“高雅”的味道,那麼民間藝術則由於其發展歷史、定位人群等因素,屬於地地道道的“草根”藝術。作為中華文化之瑰寶,民間藝術近年來的傳承發展也面臨諸多瓶頸。如何對其准確定位、找准發展方式以便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完完整整地傳承下去是探討民間藝術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 民間藝術是創新的基礎
“在新時代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背景下,民間藝術所佔地位值得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表示,民間藝術在我國藝術門類中的作用重要且獨特,其是民間文化的創造,同時也是民族精神、民間情感的一種傳達。
“極具親和力是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優勢。”王文章指出,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內涵,民間藝術所包含的智慧是當代藝術創新的基礎,諸多藝術大師的著作都具有濃厚的民間藝術元素。因此,充分尊重、重視民間藝術顯得尤為必要。
“民間藝術中的諸多項目均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國家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孫建君表示,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立優秀的文化傳承體系,十八大報告又一次強調了建立文化傳承體系的重要意義。發展民間藝術,應注重“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注重民間藝術的表現力與創造力,挖掘民間藝術所蘊含的“文化基因”,為當代藝術創新提供基礎和支撐作用。
二 謹慎應對產業化
“作為文化發展史上的發明和創造,中國的每一項手工技藝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角度深入了解認識手工技藝,有利於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孫建君指出,手工技藝發展經過了漫長的過程,要經受歷史的考驗,而文化產業發展要經受市場的考驗,從這一點看兩者是不同的。不能毫無區別地讓民間藝術傳承人去做文化產業。
孫建君指出,民間藝術的傳承包括搶救性保護、恢復性保護、記錄性保護和傳承性保護等方式。“我贊成非遺項目的合理使用,但需掌握度,不能因為發展文化產業使非遺傳承受到沖擊。”孫建君表示,當前國內有關部門對當地手工技藝等民間藝術的文化內涵認識淺薄,沒有充分挖掘民間藝術的歷史文化意義。對民間藝術倉促進行產業化,隻會加速其消亡。
對於民間藝術發展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最為根本的是圍繞名人名景建立行之有效的資源保護與轉化模式,制定戰略規劃,構建相應的支撐體系,按照民間藝術產業化的內在規律,構建與培育與之相關的文化產業。西沐建議,應鼓勵民間藝術名人建工作室,採取公司+名人工作室、公司+作坊、民間文化藝術資源與快速消費品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民間文化藝術與金融、科技和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
三 建立院校支撐體系
民間藝術是活躍群眾文化的重要方面,作為在特定歷史條件下誕生的產物,其傳承的關鍵在於人才。近年來由於受種種因素影響,民間藝術的受眾群體逐漸老齡化,范圍逐漸縮小,如何培養后備人才以及群眾對民間藝術的熱情這一問題變得愈發突出。
為大力繁榮發展民間藝術,濰坊市自2012年上半年起組織舉辦了首批民間藝術大師評選活動。1月18日,在“傳承文明薪火 守望精神家園”濰坊市首批民間藝術大師授名頒獎典禮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楊家埠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楊洛書等15人被授為濰坊首批民間藝術大師,充分展示了濰坊豐厚的民間資源及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成就。
“民間藝術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應重視人才的培養。”孫建君提出,應發揮教育院校的作用,在學校設立民間技藝課程,讓學生體驗民間手工藝帶來的快樂,為民間藝術傳承培養后備軍。
王文章也表示,民間藝術得以發展,其傳承主體是民間藝術家。“要將民間藝術‘刻板’地傳承下去,保持其原有風貌,離不開民間藝術家的堅守,更離不開年輕藝術人才。”
“如果把民間技藝比作‘種子’,那麼民間藝人便是傳播‘種子’的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山東工藝美院院長潘魯生表示,民間民俗藝術是濰坊文化領域的一朵奇葩。評選民間藝術大師、建立民間藝人榮譽制度,有利於促進民間藝術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記者 蘇 銳 實習記者 劉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