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的《潑彩山水》在濟南舉行的“翰德軒迎春拍賣書畫會”上,以2.5億元人民幣成交。中國書畫拍賣早已進入“億元時代”,但在2012年藝術市場調整之后,這件刷新個人紀錄的億元拍品,似乎喻示了今年藝術品市場復蘇的美好前景。
只是這個利好消息撬動的卻不是藝術市場,反而引發了一片嘩然與質疑。在這些爭議之中,焦點就是作品的真偽。藝術收藏家馬德光在微博中說:“張大千1953年還沒有開始畫潑彩作品,怎麼就突然冒出來一張1953年的潑彩作品呢?”藝術家江因風也發微博稱:“作品被業界人士質疑偽作,后經旅美畫家石墨指認,偽作《潑彩山水》乃臨摹自張大千《廬山圖》中間部分,經高清照片對比確認此說。”
面對“畫作假得太離譜”的質疑,翰德軒拍賣董事長宗佩山堅稱其鑒定程序比故宮鑒定書畫還要嚴格,作品百分之百保真,而且作品的真實成交性也毋庸置疑。
近些年,總是不乏各種藝術品的真偽之辯,使得真正喜愛藝術的人對收藏開始望之生畏。雅致的藝術收藏,慢慢變成了“雙刃劍”,在割傷了藝術與藝術家的同時,也割出了藏家與藝術之間的鴻溝。
藝術的作偽問題自古有之,只是中國古人大多是為臨摹研習所用,從明清開始,隨著商品經濟的興起、藏家需求的擴大,促使藝術市場繁榮的同時,也助推了作偽之風。頗有意味的是,被譽為“天下第一造假高手”、自詡為“五百年來精鑒第一人”的張大千,今天也開始成為造假者熱衷的仿造對象,而且一件具有爭議的作品反而創了他個人作品拍賣的新高。
在此暫且不去追究此幅《潑彩山水》是如何拍出天價,追尋賣家與買家是誰,追問到底是原作還是偽作,而是由此引發一些思考:面對頻現的偽作,拍賣的“不保真”條款,如何求得一個“真”?
俗語說“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可現實是不止古代藝術品,就連在世的藝術家作品都已經真真假假莫辨雌雄了。如果說古代書畫鑒定需要精深的專業素養,還要輔以各類科技手段,給鑒定造成了諸多限制。可在世藝術家的作品想求得一個“真”,也同樣是困難重重。偽作堂而皇之地出現在各大拍賣場上,藝術家一次次地被侵權,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與“偽作滿天飛”的無奈相比,更有一種“畫家不能鑒定自己的畫”的荒謬。如2005年在吳冠中做出“此畫非我所作,系偽作”的結論后,原告藏家仍然敗訴。藝術家自己的作品,最有鑒定發言權的莫過於藝術家本身,這個簡單得如同一加一等於二的問題,卻也像哥德巴赫猜想一樣難以証明。所以面對偽作,雖然有著韓美林、史國良等人的維權之路,但大多數的藝術家隻能保持沉默。
幸而繼去年6月“霍春陽畫作真偽”一案裡,法院取信霍春陽的証言后,今年1月14日,“畫家趙建成打假案”的一審判決再次支持藝術家對個人作品的鑒定權。對畫家鑒定拍品真偽給予的支持,也為今后的鑒定維權提供一個參考,但願這是淨化藝術市場的一個良好開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