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大雲寺遺址發現北朝隋唐佛像窖藏【2】--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甘肅大雲寺遺址發現北朝隋唐佛像窖藏【2】

2013年01月31日09:18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大雲寺地宮和14枚佛祖骨舍利48年前被發現,成為當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1964年10月,涇川縣村民在翻地時發現了大雲寺地宮。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發掘地宮的過程中,又發現了盛放舍利的石函、鎏金銅匣、銀槨、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琉璃瓶內盛裝14枚來自印度的佛祖骨舍利,並在隋代石函四周題刻銘文。據史料記載,涇川的舍利是公元601年從印度引進后,隋文帝下令建塔供養的。公元694年,武則天敕令各州建大雲寺珍藏《大雲經》,涇州改建大興國寺為大雲寺。專家認為,涇川大雲寺塔基地宮和舍利石函中的金銀棺槨,最早將中原傳統的棺槨葬制納入佛教,改變了印度用罌壇盛放舍利的方式,開創了用棺槨瘞葬舍利的先河,反映了唐代在舍利瘞葬制度上的劃時代變革。這次發掘是當年“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為了給14顆佛祖舍利安家,甘肅省籌資8000萬元,在大雲寺原址修建了大雲寺博物館一期工程,2009年1月14日本報曾刊發《大雲寺博物館一期工程竣工甘肅為14顆佛祖舍利安家》報道,圖文並茂地介紹了當時考古發現情況。

大雲寺周邊再現一處數十尊佛像窖藏和2處地宮,最大佛像為真金貼面頭像

此次重大發現的時間是2012年12月31日。當日,涇川縣城關鎮在修建道路時,在大雲寺地宮東側發現一處數十尊佛像窖藏,當即停止施工,報告縣委縣政府及縣文物主管部門,並逐級向平涼市委市政府和省市文物部門匯報。有關領導和專業人員先后趕赴現場實地查看,並對現場保護作了具體安排,確保文物安全。

從發現現場和初步挖掘清理情況看,窖藏內造像自上而下呈層級型,總體呈南北向,窖坑邊沿及土色向四方延伸,容積尚不清楚。窖藏內有石質立佛、坐佛、佛龕、佛座、菩薩、羅漢、釋迦多寶說法造像碑、石蓮花、經幢局部;以及陶法器、碑刻、佛身,有磚雕、簡瓦、瓷片、磚瓦、高約30厘米的金冠菩薩頭像等,最大的佛像為真金貼面頭像,高1.65米,最小的頭像直徑不足5厘米。造像質地有砂質岩、灰陶、青石灰、陶質泥塑等,部分佛像的衣褶和菩薩冠飾貼金,大多數有彩繪,雕刻刀法精細,造型精美,生動傳神。

2013年1月11日,在對窖藏佛像周圍現場進行場地清理時,又發現1.6米高的佛像露頭,疑為另一處佛像窖藏。在佛像窖藏東面、北面3至5米處共發現地宮2處,其中東面地宮一處33.3×33.3厘米的磚刻銘顯示:“大宋大中祥符六年”、“涇川龍興寺”、“諸佛舍利二千余粒並佛牙佛骨”等記載,同時出土的還有陶棺、琉璃瓶,陶棺內有疑似木棺等。目前省文物局專家正在清理挖掘,窖藏北穹隆頂地宮尚待清理。

佛像造像以北朝隋唐特征最明顯,地宮磚刻顯示1013年大雲寺尚在

據專家和省、市、縣專業人員初步推斷,這些佛像的造像時代前后銜接,跨越北魏、隋代、唐代到宋代多個朝代,其中以北朝、隋唐特征最為明顯。甘肅省文物局專家認為,此次出土文物包含了石刻造像的所有類型,屬於重大考古發現;同時從新發現的地宮陶棺和磚刻銘記載判斷,“大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時,大雲寺還存在,名“龍興寺”,陶棺中有佛舍利、佛牙佛骨。

(責任編輯:孫石磊、赫英海)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