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中国画"全能"何海霞的真实人生到底怎样【6】

刘爽
2018年04月24日08:54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艺术人物】“国手”何海霞:金碧青绿山水大家的俯仰人生

  万山红遍 60年代 69×138cm

  1961年 锦绣山谷 200×100cm

  1973 西岳太华 110×63cm

  长征 1976年 138×69cm

  1975年 放木出峡 91×48cm (何海霞美术馆藏)

  革命圣地延安 70年代 136×68cm

  华严顶 1979年 97×55cm

  80年代 禹门天险 138×68cm

  1982年山河壮丽大地长春

  1956年之后何海霞融入美协,认识到传统和生活的关系。这个时期是他由传统转型生活创作的裂变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的晚年衰年变法的成功与否。在此期间他深入生活,数易其稿,创作出了《西坡烟雨》、《宝成铁路》、《驯服黄河》、《锦绣山谷图》等传世之作品。1960年到1962年,他应聘到中央美院授课,主要教授传统和写生课,同时当时的素描和新的教学方式也给他又新的启示。

  当然,在文革期间,何海霞生活还是受到影响,1970年下放到富平庄里画了五年瓷。期间创作巨幅长卷《收租院》。同时,画瓷经历为他的后来创作有好的帮助。学生李德仁记的何先生回忆说:“画瓷画很不容易,既不能用水墨,也不能用透明色,用的色都是矿土粉,很难画出层次。但我画出来了。”他的瓷画在工艺界很有名,直到九十年代还有人请他画瓷。1994年到1995年间,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两次请他画口径一米的仿雍正官窑放大碗,何先生在双榆树寓所架在两个沙发上,画上写意重彩山水,精彩绝伦,不愧“世界之最”。瓷画的矿土粉色性能近于石青石绿,何师把瓷画技法再用到山水画中,石青石绿的写意问题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对于西安的这段生活,何纪争认为非常重要,这个时期的作品是不必拿来和北京晚年的作品比较的,因为同样重要,不能说“谁高谁低”。并回忆父亲“非常勤奋,作品数量甚至是长安画派画家中最多的。上手也很快,他刚转型的时候不擅长画人物,可是后来作品中出现很多人的画面很快完成了。这和他的聪明和勤奋是分不开的。”

  值得一提的,何先生并没有像外界说言从传统路子转向长安画派风格不适应,他是顺其自然就适应的。何纪争还提到:“他下乡以后会受到生活的感染,很感动,觉得很美。”其实他一点也不排斥深入生活,也不存在所谓历史的尴尬。

  行草陶渊明诗 1980年 70×46cm

  行书张大千诗 68×45cm

  在西安生活和创作的早期,心情上何海霞其实是平静的,只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有些沉默。后期,反倒因为另外原因受到影响,这个时期,他已经不停往返北京期间,创作题材也从长安画派的生活内容转向秦岭大山水,为晚年变法埋下了伏笔。这个时期的作品主要有:1975年乙卯67岁重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组,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延安颂》。创作《终南积雪》《香积寺晚钟》等作品在陕展出;1976年丙辰68岁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作画,此时为何海霞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为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金碧青绿山水;1979年己未71岁为北京全聚德宴会厅作巨幅《华山图》。受西安政府委托作《唐大明宫》、《唐青龙寺》复原图,赠日本东京、京都,并为陕西省创作多幅巨型山水画。1981年辛酉73岁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又任陕西省政协委员;1982年壬戌74岁见报载张大千绘制《宝岛长春》的消息后,即开始构思,历经半年有余,为北京饭店创作出二十米长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长春》以为回应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晴峦暖翠》;1983年癸亥75岁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爱我河山》等,被授予奖状,为西苑饭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庐山图》。在《中国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创作论文《山水情趣》。

  长安三十年,给了何海霞晚年艺术井喷和变法的厚重历练和滋养。

  八十多岁的何海霞在写艺术理论

  80年代后何海霞先生回到北京,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宾馆等绘制一些巨幅画卷,这是1986年为京西宾馆作《大地一统锦绣山》

  1987年夏为人民大会堂作画《风光多绮丽 还看祖国山》。右一何纪争为助手

  1989年何海霞先生给学生贾又福等讲课

  1990年秋,何海霞(左一)与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进行艺术交流

  1991年。何海霞和梁树年同为大风堂师兄弟,都是画坛泰斗。二老互祝健康

  1992.6.6海霞天地开馆

  1992.6.6回陕西和老朋友交谈。右一为贾平凹

  1994年4月24日已是86岁高龄的海霞老人还在作画,笔耕不止

  何海霞、叶浅予、郝邦义在中国画研究院

  1992.9.24与学生李德仁

  1996年与学生万鼎

  重返北京 衰年变法

  1984,何海霞回到故乡北京,在中国画研究院(今天国家画院前身)任研究员。开始了“侵占墙面”的艺术理想和抱负。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转折,也是“衰年变法”开始,也甩开了生活的枷锁,开始了疯狂的巨著创作,这是他的自由阶段。长安画派时期,因条件限制,何海霞大多画小画,到了北京有了更好的创作条件,他开始放手搏击。

  “金碧青绿山水第一人”的称谓也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作为大风堂的弟子,何海霞的一生都在向张大千致敬。晚年,他也开始了泼彩和泼墨创作,但这和张大千不同,万鼎表示“他俩的方法不一样,张大千是泼了以后去找自然形态里面可以顺势利导的构成一幅作品;何老是先画,画了以后把泼彩融入到画里边,何老到到80年代末的那一段时间已经开始了连泼带画。但是显然何老的骨架比张大千的丰富。”“何先生是先写再泼,而且笔墨牢牢地抓住画面,在一定程度上还起主要作用;张大千虽然也讲章法,但是笔墨相对弱化,只能看到色彩的流溢、恣肆。他们是两种方法,张大千相对来说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何先生这么丰富,他强调的是古典的东西更多一点,从心灵创造的东西多一点。”徐步教授这样阐释两者不同。

  这个时期的何海霞更加勤奋,八九十岁的老先生一心要“为后人留点东西”。这个时期大多为辉煌巨著,也就是王鲁湘先生所言的“庙堂气”,程征先生所言的“王者气”。自然,金碧和青绿山水本就是豪门贵族的艺术,只是水墨艺术兴起之后式微,而张大千和何海霞将之作了复兴和发展。

  看山还看祖国山 1986年 129×248cm

  1987 华岳清秋图 96.5×178.5(通页)

  1992年 梦绕三峡 55×112cm (何海霞美术馆藏)

  1994年 清人诗意 68×136cm

  江山绮丽48×142cm(通页) 1996年

  1992 泼彩云山 97×47cm

  1993年 荒山披上绿军装 94×66cm

  对此,何海霞自己也曾多次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应该有辉煌的色彩,应该有黄钟大吕。小情调好不好?应该和这样的时代相配才好。”于是,他有了《蓬莱仙阁》、《金碧山水》等作品,并发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画法漫谈》;1985年乙丑77岁西安长安画院授予名誉院长。作为艺术顾问,随以王震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为中曾根首相作《松风海水图》,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赠。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华山》二幅。1986年丙寅78岁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个人画展,并将《看山还看祖国山》、《泰山图》两幅巨幅山水画捐赠给中国国家画院收藏。创作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一统锦绣山》被京西饭店珍藏。

  他做到了初返京城“占领墙面”的抱负,也完成了“以铁板琵琶,钟鼓笙笛,高奏黄钟大吕”的艺术理想。

  1987年书法对联·长啸回首129×31cm×2

  书法26对联1993年138×34×2

  泼墨为山皆有意 1992年 56×68cm

  山水还看蜀中山 1997年 120×67cm 写意重彩

  山雨欲来时 90年代 68×53cm

  据何纪争回忆: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中,常觉得时间不够用,要做的事还很多,常常半夜起来,写自己的艺术总结,或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艺术心得。年近九十高龄的人,每天还要站着画两三个小时的画,再作两三个小时的笔记。

  当他去世的前一年,他感到自己实在不行了,时间不太多了。将自己创作准备在美术馆画展出的46幅国画精品捐赠给国家,又将国家奖励的20万元捐赠给甘肃裕固族自治区红湾小学。生前,何海霞未曾在中国美术馆办过展览,他一直觉得自己画的还不够好。1998年8月5日21时,他走了。带着在中国美术馆做个展的愿望。而中国美术馆在其百年诞辰为其做个展时,斯人已去。

  虽然走时九十高龄,何纪争依然感慨:走的早了;学生万鼎遗憾到:老师正在创作的自由高峰戛然而止,如果再给他几年,必然有更惊世的艺术成就。

  结束语:何海霞已然是座高峰,在美术史上具有独立、不可复制的地位。“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自当追求卓越”,何先生做到了。(文中图片由何海霞先生家属提供)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