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博物馆“妙手呈金” 我在博物馆修青铜器【5】

佛祖师 修复前
佛祖师 修复后
“青铜器的修复技艺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以后,更是随着金属冶炼和铸造工艺的发展,得以进一步延续;到了明清时期,青铜器修复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武汉博物馆介绍表示,此次青铜器修复技术沿用了“京派”修复技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更好地开展青铜器修复工作。
鼎 修复前
鼎 修复后
明清时期,青铜器修复就已经分成了北京、苏州、潍坊、西安四大流派。北京是皇宫所在地,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内有专门机构负责征召各地能工巧匠仿制、修复青铜器,其技术不断完善,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工艺规范的传统手工技艺。“文革”后期,各省市出土大量文物亟待抢救,国家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举办文物修复培训班,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业务骨干,“京派”技术传遍了全国。
剑 修复前
剑 修复后
同时,湖北又有自己的青铜文化现实。战国时期,青铜的运用开始由礼乐文化转向世俗生活,楚人开始大量使用青铜制造日常生活用品,并为湖北留下了丰富的青铜器。面对着大量等等修复的青铜器,不仅需要“手艺”,也需要对古代的文化礼制,各类青铜器的形貌特点了然于心。“修文物,不仅动手,更要动脑动心,培养具有这些品质的青铜修复人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洗 修复前
洗 修复后
中国文物遗产研究院詹长法研究员曾在湖北举行的国家文物局可移动文物病害评估培训班上表示,目前中国有成熟文物修复能力的不过千人,“以现有的人员修复全部破损文物至少要一千年。在西方文物修复职业师是一个社会性职业,在中国却成了稀缺人才,与中国文物大国身份不相符。”
人物故事镜 修复前
人物故事镜 修复后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