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武汉博物馆“妙手呈金” 我在博物馆修青铜器【3】

洪镁
2017年08月11日08:22 | 来源:雅昌艺术网
小字号
原标题:【雅昌专稿】妙手呈金 我在博物馆修青铜器

  铜敦 修复前

  铜敦

  修复前状况:仅存器盖残片6块,变形,部分器壁缺失,5块耳完整。

  修复过程:1、对器盖残片进行加温矫形,焊接,根据器表纹饰的对称性,选取纹饰完好部分器壁进行翻模,浇筑补配,将器盖残缺区域补全;2、在焊接缝表面刮原子灰,并雕刻纹饰;3、铜敦下半部分器身和环耳以器盖为模进行翻模补配。铜敦兽足部分,依据麻城博物馆所藏同器型、同纹饰之铜敦兽足形制,略放大尺寸与正题器型比例保持一致,泥塑出兽足,再进行翻模浇筑补配;4、对器身进行缓蚀、封护处理,对修复的部分进行全色做旧。

  铜敦 修复后

  矫形工艺面对的是因墓葬环境或人为因素出现了变形现象的一部分青铜器。在通过加热等方式消除青铜器内应力的前提下,矫形工艺通过外力作用使其回复原貌。

  传统矫形包括模压法、锤击法、锯解法等,但对文物伤害相对较大,对青铜器反复“捯饬”,它很容易碎。

  “生活中你试着掰铁丝吗,反复掰就会断,因为金属有内应力。”胡家喜说,而加温可以消除金属的内应力,但青铜器加温超过230℃,颜色就变黑了,青铜光芒不再。经过反复试验,他发现加温到200℃时,刚刚好,既能消除内应力,又能保持青铜器原有的色泽。

  胡家喜曾用同样的“加温矫形”修复了出土于盘龙城商代墓葬的一件大型青铜鼎。1989年10月,盘龙城考古工作站在商代墓葬中,发现了一件前所未见的特大青铜圆鼎,它对研究我国商代前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遗憾的是,出土时它已成为一堆碎片。大致拼凑还发现,铜鼎缺少一耳,三足残缺。

  1991年,胡家喜和两名助手开始修复该文物。由于大铜鼎变形严重,如用普通方法矫正,极可能使碎片发生断裂。后来,胡家喜采用其发明的“加温矫形法”,即把变形残片放入干燥箱内,缓慢加温到200℃,保温一段时间,使残片韧性增强,消除残片矫形后产生的内应力。经过多次加温、矫形,慢慢使变形残片恢复原形。

  随后,他们将残片焊接在一起,再用红铜片对缺损部位进行拼对焊接,并根据有关资料,补齐了大鼎的足和耳。历时一个半月,大铜鼎终于恢复原貌。1995年,该鼎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迄今所见我国商代早期最大的铜圆鼎。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