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在西丰县政府工作的刘伯涛,赴乡下检查工作时,发现了两部写有“聊斋志异”字样的线装书。他把这些书保存了下来,开始了版本的考证工作。在考证过程中,幸运地找到了蒲松龄后人。他发现的四部《聊斋志异》,经蒲氏后人确认,确系《聊斋志异》原稿,它们正好是整部《聊斋志异》的一半。另外四部《聊斋志异》原稿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局动荡时早已不知所踪。
1951年,这半部手稿重新装裱后由设在沈阳的东北人民政府图书馆收藏,1952年送交中央文化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央文化部交给辽宁省图书馆珍藏至今,誉为“镇馆之宝”。
多年后,辽宁省抚顺市一名地方志的研究人员赵青林,通过历史资料了解到,“镇馆之宝”的背后还有这样一段曲折的历史,赵青林通过多种渠道联系到了刘伯涛,并先后四次拜访了他。
如今,家住在抚顺市南台的刘伯涛已是耄耋之年,但提起半个世纪前的往事,刘伯涛老先生依然记忆犹新。通过刘伯涛的讲述,赵青林也得以了解珍贵的《聊斋志异》手稿由散落在民间到被完好保存起来的坎坷历程。
刘伯涛发现聊斋原稿的农会旧址
1
炕上发现“聊斋”线装书
刘伯涛原籍河北蠡县,1938年投身革命。1947年冬,刘伯涛随解放军来到西丰县担任西丰县政府政务秘书。一天,他到更刻区元宝沟村忠信屯检查土改工作时,在农会所在房屋的炕上的一堆破旧书报中,发现了一函两部褪了色的蓝布皮线装书。他翻开书页,《聊斋志异》四个字映入眼帘。
刘伯涛惊奇地打开这本书,只见卷前有高珩的《序》、唐梦赉的《聊斋志异序》及蒲松龄所写的《聊斋自志》,小说内容部分第一篇是《考城隍》。他在翻阅过程中,只见毛笔字工整有力,小说中有多处勾画删改,有的地方甚至是大改,有的地方还加了眉批……刘伯涛曾经读过一些中国古典名著,但从未见过手抄本。他越看越觉得这两册书非同一般,在征得农会干部的同意后,他将书带回县城。
刘伯涛工作之余,常把书摆在桌上,一边翻阅,一边细心研究。他发现这两本装订成册的书,大小一致,书的纸张是古代人们常用的竹制纸,而且纸质已经变得陈旧发脆,说明这本书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书内的章节词句有多处改动,刘伯涛推测很可能是作者定稿后对个别词字又稍加润饰的缮写本。
虽已判断出这两本书绝非当代人所作,但刘伯涛还是拿不准它到底是蒲松龄的亲笔手迹,还是后人的手抄本,因为其中有一点让他非常疑惑:早已过世的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今淄川市)人,他写的《聊斋志异》怎么会来到偏远的东北山区小县西丰呢?
带着这些疑问,1948年已经提任西丰县县长的刘伯涛,利用春耕结束夏锄还没有开始的空隙,开始了《聊斋志异》一书版本的查证工作。
刘伯涛认为,如果是《聊斋志异》的原稿落在西丰县,《西丰县志》应该会有记载。于是,他在县志里寻找蛛丝马迹。果然,他在县志里看到这样一段话,记载了蒲氏后人到东北的情况,“蒲步瀛,字仙洲,原名英灏,山东淄川人,幼业儒未成而入伍。光绪甲午年来奉,历充哨官帮统等职……家藏有当日改削七才原稿四部珍密不轻示人……”刘伯涛看了此段记述,心中大喜。
![]() |